中国证券报7月13日讯“国际金融危机给了自主创新机遇,创新是走出危机重要的措施。”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11日在首届中国企业自主创新高峰论坛上表示。专家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凸显出我国企业创新不足,成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契机,转“危”为“机”的关键在于发展模式的转型,这要通过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来实现。
金融危机凸显创新之痛
不少专家指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创新滞后于虚拟经济相关。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前副院长刘福垣认为,仅仅把金融危机作为灾难处理和应对是不够的,未来发展中国家应有效增加消费,改变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带来的生产、消费的“时空错位”现象,对于我国出现的劳动力、资金、产品、产能四大剩余,完全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来解决。
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认为,我国内需与外需、消费和投资之间存在严重的失衡,金融危机转“危”为“机”的关键在于发展模式转型,这要通过技术的创新和产业的升级来实现。新能源产业很可能是继蒸汽、电力以及计算机之后一个庞大的新兴产业,其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主创新对新兴产业的推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认为,单纯依靠财政货币刺激政策只能延缓经济周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高通货膨胀的预期,为中长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变数。要真正彻底走出这场危机,必须发起新一轮的技术变革,通过持续深化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才能实现长期的增长。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不足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近年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据最新发布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统计,去年我国共受理专利申请82.8万多件,累积申请总量已经超过500万件。但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研发投入的水平比较低;二是自主创新的能力不足;三是企业的研发能力不足;四是研究成果转化存在一些障碍。
侯云春认为,我国企业在国际标准制定中还缺乏充分的话语权,一些具有优势的专利技术没有能够上升的标准。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加强研发投入,加大研发工作的力度,着力理顺体制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