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体育:你心目中中国企业利用国际赛事进行体育营销的比较成功的案例和失败的案例是什么?
杨亦斌:并不是我亲身经历,但是是我知道的,是F1的比赛。F1比赛我们公司接手从08年开始,之前是上赛场做的,原先F1中国大奖赛冠名是中国石化,中国石化赞助F1之后,它的最明显的一个指标,它的沥青的销售量,从赞助前每年的2亿,到赞助之后的每年100亿,50倍,增长的非常快。当然不可能完全靠F1,但绝对有F1的原因,帮它在全球提高了影响力,拓宽了知名度。
网易体育:体育营销在中国才刚刚起步,相比西方跨国企业,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还是新手。你觉得中国企业体育营销普遍的误区是什么?
杨亦斌:我讲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比如说喜力,我们感觉它是非常懂得体育营销赞助的,它每年投入到我们赛事里面,如果说是100万的话,周边可能要用300万甚至400万去支持,让人家去知道它在赞助这个赛事,这也是国际上的一个管理,一个管用法则,有这样一个比例在里面。赞助只是购买了一个LOGO,一个权力,必须要用更多的力气知道你在赞助这个赛事,你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赛事进行的时候,而是要延续到整年,必须要做一系列的市场活动,包括广告、公关、推广、活动,各方面整合起来来推动赞助,这样成为一个推广的主线。
但是国内的企业这方面不是很注意,市场是一个组合的概念,必须围绕某一个核心去展开,投入不同的资源,把它窜起来。不可能第一年赞助效应就出来,就像赛事一样,必须要有一个积累。我们和一些赞助商一般都是三年以上的,我们会告诉赞助商,必须要有市场培育过程,当然和我们合作的赞助商都是非常懂的。体育赞助也是一种市场手段,不能急功近利,积累后才能慢慢的体现出它的效应。
喜力到了赞助第三年销售量才有一个质的上升,大家看到喜力就想到网球,这也算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网易体育:每年的体育市场都是不同的,譬如说去年是奥运会年,明年有亚运会,久事会否根据每年不同的体育市场,有一些针对性的政策?
杨亦斌:其实对我们来讲,观众购票来讲,并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奥运会,不去北京看,还是要照样看大师杯。有影响的是赞助商,它投钱给了奥运会,那网球就没钱投了,有可能存在。但是我们的赞助商都是长年的合同,受影响比较小。观众方面肯定有一点影响,但不会有根本性的影响。譬如说去年大师杯,是5届大师杯票房最高的一次,当然其中有最后一届的原因在里面,但说明没有受到奥运会的影响。F1也还是不错,去年和今年卖票没有太大区别。
亚运会也是,对我们影响不大,毕竟亚运会相对奥运会影响力相对更小。而且赞助商市场很大,甚至还会有人排队。
网易体育:那会想过借亚运会的契机,推动网球呢?
杨亦斌:我觉得不太一样,亚运会是综合性的运动会,网球是单项,影响力是没法比的。可以考虑借助,但不是同一个级别。我负责推广,我觉得要注重有效性,我比较倡导的还是要精确性,譬如说做学生市场,就把全部的资源都投入到学生那里。我觉得像奥运会亚运会这么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人家可能不太会关注一个单项。我们是典型的商业赛事,亚运会是典型的政府推动的综合性运动会,两者性质不一样。
过去几年的大师杯赛,一个星期票房12万张,25%观众是国内,25%观众是海外的,也就是说主要的观众群还是在本地。其实大师杯靠上海本地市场就差不多了。今年大师赛系列赛,造了两个赛场,我们会考虑到全国去推广,这和往年的推广不一样了,增加了东南亚的推广,比较近,来上海旅游。增加这些地方的推广,也是树立我们新赛季的形象,因为往年大师杯我不用去讲,大家都知道是年终总决赛,但是大师系列赛,ATP1000这样一个赛事,是怎样一个赛事,可能大家还不是很清楚,我要让他们知道ATP1000是亚洲最高的网球赛事,全球只有9站,这要让大家知道,这是我们今年增加的新的宣传推广的目标。
互联网因为其媒体的特殊性,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他的互动性、可评估性甚至...
TechRepublic的Peter Spande阐述为什么针对商业专家的营销更具挑战,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