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太仓。李伟龙一坐下来窗外就变了天,瓢泼大雨像是刻意要困得谁无路可觅。好在我们有话要谈。这时距离他回国还不满7个月,他34岁,此前的10年让别人称自己作William Li。在那条从纽约曼哈顿区南部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的、百年来引领世界金融业起落的华尔街上,他是30万名肤色各异、神情却一致漠然的金融从业者中的一员,每天出入于冰凉的银行旋转门,为搅动全球金融运势贡献自己微薄的光和热。
但他现在表情生动,说话时还辅以手势。2009年2月,他已辞掉摩根大通高级经理的职位打道回国,变回常熟人李伟龙,在当初离开的土地上重构自己的未来。“回到起点。”李说,语速快且确定,听不出迷惘。
他是个归客,上一站华尔街。也是在过去30年近140万中国留学生里,进入工程和金融领域的绝大部分中的一个。经济危机发生以来,华尔街对人才的吞吐能力极大降低,而中国却发出难以抗拒的召唤热情。一时间过江名士多于鲫,金融大江的彼岸是欧美,此岸是中国。
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政府与金融机构们已经把对华尔街人才的抄底付诸行动。去年12月,上海政府带队的一个金融招聘团从欧美运回来的简历重达300多斤。招聘团前往纽约、芝加哥和伦敦,海通证券、东方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和申银万国证券都位列其中,意在招揽首席经济学家、风险管理专家、合规管理专家、股权投资总监等岗位的人才,其中最高年薪开到了120万元人民币。同在2008年底,中国中央政府层面还出台了大规模引进境外高端人才的“千人计划”。
但在回国的半年多里,李伟龙们已经发现了水土不服的尴尬:中国本土的金融业虽然前景光明,但目前仍处于原生品主导阶段,他们所掌握的更超前的金融衍生品经验全无发挥空间,外语技能也不太有应用余地。在与我们碰面前两个星期,李伟龙从工作了不到半年的南京一家本土私募股权基金里再次辞职,准备另觅工作。
严格来说,李伟龙算不上被中资金融机构们青睐有加的幸运儿。中资机构希望趁这轮美国金融颓势,挖到的精英是在华尔街有10年以上工作经历,拿超过30万美元年薪的华人高管,他们的脑子里装满了成熟发达的金融业知识与技能,又深谙中国市场文化,外可应对QDII、国际业务,内可协助提升管理经验。
确实有这群人。“在华尔街,在像高盛、雷曼、JP摩根这类大公司里的董事、总经理级别的华人高管有二三百人。中国人进入华尔街是十五年前,这十五年间,中国留学生留美有几十万人,真正进入美国金融系统,在跟美国人竞争当中留下来的大概有300多人,这等于也是中国的人才库。”华尔街人协会的组织者、梅隆银行投资组合经理(portfolio manager)陈讯勇告诉《中国企业家》,“他们的专长几乎涵盖了华尔街金融的各个领域:对冲、风险、信心市场、外币、不良资产处理、研究、固定资产、股票、股权……这些也是中国以后要发展的。”陈讯勇所说的二三百人就在华尔街人协会里。这个相会相当于一个俱乐部性质的华人人脉圈,建立5年以来,已经聚合了华尔街金融机构里的254位华人总经理、董事级别的高管。危机发生以来,去年11月,陈讯勇曾经带着这200多位会员的简历回国走访了政府部门、监管机构、银行、股权交易所、产权交易所,开始未雨绸缪地为华人金融家们做前期铺垫。
"中端人才回来比较多,高端人才回来比较困难。”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告诉记者。陈讯勇所描述的这一群的精英们并不愁工作难觅,另外考虑到家庭等各种因素,他们真正有回国行动的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