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网站专稿】中国经济走到今天,中央政府在宏观上把握方向,决定着改革开放的进度深度,最终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担负主要领导责任,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宏观上还需要落实到各个地方经济的微观层面上来,而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及最终成就,可以说当地“一把手”要对此负主要责任。近期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的表态,应该是这种情况的最佳写照。
今年5月11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一次会议上说:“有同志说,上海现在只搞服务业不搞制造业,肯定要完蛋,这话对。”仅仅5天之后,上海市政府就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了上海高新产业的九大方向: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已经被要求“对口”落实这九大产业。具体安排如下:俞正声将亲自挂帅落实“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上海市市长韩正落实“民用航空制造业”和“先进重大装备”;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落实“生物医药”;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落实“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落实“海洋工程装备”和“新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本届政府将于2013年初进行换届,而《实施意见》把九大高新产业的任务目标完成的考核设定在2012年末,因而与2020年上海金融、航运“两个中心”建设目标相比,更具实实在在的“政绩”意义。《实施意见》明确表示,2008年,上海市高新技术的产值约6500亿元。按照规划,2012年九大高新技术行业有望创造11000亿元的产值,在当年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将增至33%,比2008年末提升10个百分点。这一要求指标意味着,在4年的时间内,每年产值提升均要实现1000亿以上,方能实现既定目标。
如果从上海产业发展趋势上看,上海市经济其实更应该由服务业占主导地位。2006年,上海三大产业产值比例为:第一产业0.90%,第二产业48.51%,第三产业50.59%。可以说,2006年服务业就已经压倒工业,成为上海的主导产业。而上海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两大战略,也是在加强上海服务业的发展。然而上海市现在反过来大搞制造业,实际上是在搞经济“硬化”。从短期看,大搞制造业可能推动上海地方经济数字的上升,但从长期看,这种决策的风险很大,很可能耽误了上海经济结构调整的绝佳时机。
其实这是中国地方经济的特色。今年7月底,广东省的一个记者招待会上,广东省委书记遭遇到一个有点“影响团结”的问题:“我听说您与黄华华省长看待经济发展的角度不同。您希望企业用创新赢得竞争力,但黄省长更倾向保护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听说黄省长认为您走得过快了一点。”对此,汪洋幽默地回答,“我坦率地告诉你,这是你在广州听到的‘马路消息’。”他接着说:“我倒可以披露一下在中国党政是怎么分工的。作为省委书记,在经济工作中主要考虑谋篇布局、把握方向。因此,大家可以经常听到我在那些需要确定前进方向的地方阐述观点。黄华华同志作为省长更多是侧重操作层面的事情,考虑把省委、省政府重要的战略部署落实到工作中。事实上,当前广东所有涉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强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都是由黄华华省长牵头制定并推动落实的。”
从上海、广东两个地方“一把手”的表态和作为来看,经济发展大战略是由“一把手”制定的,具体落实是由地方行政长官来操作。从效果上看,可能利弊各半:“一把手”制定地方经济战略正确,那就赚得盆满钵溢,如果错误,那就输得脸色铁青,大家一起上街要饭。
长期以来,市场和经济学者分析中国经济时,将注意力过多集中在中央政府政策基调和行业企业发展层面上。现在看来,地方“一把手”的态度可能是分析区域经济的关键,而中国宏观经济又是由地方微观经济组成的,因此人们有必要高度关注地方“一把手”们的决策机制和判断。
为什么网络电话的效率更高?
TechRepublic副总裁Bob Artner为您讲解如何成为让人印象深刻的专业博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