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管理>领导力>文章页
中国老龄化浪潮的“危中之机”
字号:

类别: 人力资源管理 时间: 2009-10-26 来源:中国企业家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老龄化 投资
3亿老年人能否成为中国最大的消费人群?我们能否迎来一个遍地“银元”的商业黄金期?

走出“尿布时代”

“中国老年产业正处于‘尿布时代’,”王燕妮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方,“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有长大的希望,但光靠自己是不行,没有父母的照料就可能夭折,或者因为后天营养不良而发育缓慢。政府要承担起父母的职责,推动传统上认为是属于社会福利的部分将走向产业化、民营化和市场化。”

方嘉珂赞同该观点,认为中国国情决定了政府必须承担比发达国家更大的责任。但他强调,在父母没有多余时间照顾孩子的时候,找一个得力的保姆就是必须的事情了。

这个保姆就是非营利性质的各种NGO组织。它是独立于企业和政府之外的第三方力量,既适应老年产业具有福利和盈利双重性的特点,也是中国老年产业由非营利时代向商业时代转型时不可或缺的力量。

换言之,时代呼唤中国社会企业家群体的崛起。

不少西方国家都经历过从福利模式到商业模式的过程,以德国为例,在原有的社会保障基础上,德国在2003年通过了一部新法律,明确规定各类型养老机构都要实行公司化登记。这值得中国借鉴,但一个前提是,企业以赚取利润为天职,不能对其有太多苛求,而德国有强大NGO组织进行监督,遏制住了出现商业化搞乱养老体系的情况。

“政府应该把注意力转到扶持第三方力量上面,同时要加强监管,避免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出现。”方嘉珂说。

中国老年产业走出“尿布时代”的另一个引爆点是商业模式的突破。比如,“以房养老”模式。

“以房养老”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住房养老财务证券化的模式,又称住房反抵押贷款或“倒按揭”,是指房屋产权拥有者,把自有产权的住房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后者在综合评估借款人年龄、生命期望值以及预计房主去世时房产的价值等因素后,在一定的年限内,每月给房主一笔固定的现金,房主继续获得居住权。直到房主去世后,将房产进行出售,所得款项用来偿还贷款本息,其升值部分亦归抵押权人所有。

该模式起源于荷兰,而发展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则是美国和新加坡。中国存在大量“住房富人,现金穷人”,如果该模式能在中国实现,将会极大的提升中国老年人群的消费能力,同时激活金融保险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乐成老年事业投资有限公司认为,“保守估计,这将是一个十万亿的大市场。”尽管国内还没有企业去做这种针对老年人的金融产品,但相应的研究已经展开多年,一些保险厂商已经与国外合作,正试探性的设计和推出相应的产品。这一模式一旦成功,所拉动的消费将是惊人的,并将产生一连串连锁反应。

当然,“以房养老”的运行必然会面临各种挑战,比如政策监管问题、房屋的70年产权问题、升值问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买房传子等。

3亿老年人能否成为中国最大的消费人群?我们能否迎来一个遍地“银元”的商业黄金期?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