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了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两个助手既无能,也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自上而下,一级比一级庸人多,产生出机构臃肿的庞大管理机构。由于对于一个组织而言,管理人员或多或少是注定要增长的,那么这个帕金森定律,注定要起作用。帕金森定律强调:“雇员的数量和实际工作量之间根本不存在任何联系”。不是工作量的增加导致人员的增加,而是增加的人员导致工作量的增加。因为管理活动会自己制造工作。工作量少不一定是与散漫有染,相反他可能比谁都忙。
帕金森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做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差别如此之大:他可以在10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半天;一个忙人20分钟可以寄出一叠明信片,但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个钟头,寻眼镜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写问候的话一个钟头零一刻钟……特别是在工作中,工作会自动地膨胀,占满一个人所有可用的时间,如果时间充裕,他就会放慢工作节奏或是增添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时间。
帕金森定律说明了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不称职的行政首长一旦占据领导岗位,庞杂的机构和过多的冗员便不可避免,庸人占据高位的现象也不可避免,整个行政管理系统就会形成恶性膨胀,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
帕金森的结论是:“一份工作所需要的资源与工作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一件事情被膨胀出来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与完成这件事情花的时间成正比。”你以为给自己很多很多的时间完成一件事就可以改善工作的品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时间太多反而使你懒散、缺乏原动力、效率低,可能还会大幅度降低效率。
要冲破官僚气
墨菲、彼德和帕金森是冷峻的智者,他们站在公司旁观者的立场上,有着很到位的观察和思考。他们对人类本性的揭露,对改进管理还是有着极大的正向意义。可惜,他们不是公司参与者,不是每天都要面对一个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不是每天都必须对客户和协作商的问题及时回复。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个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才使得公司不同于其他组织,有着更为强大的免疫力和生命力。公司主或高管,作为参与者,有一种自我激励而又能去激励别人的本能。这种本能,使他们贴近生活而又能积极参与生活,在一个个困顿无助的难题面前,头拱地往前走,居然看上去张牙舞爪的危难,纷纷化解。
我们已经见识了任正非,在华为形势一片大好的境况下,发出强势的呼唤:让听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在公司效益快速增长时,他和他的团队开始陶醉在对企业家权威的依赖中,团队开始停止了独立观察和独立思考。高级主管开始依赖他的团队,一种官僚气息开始蔓延开来。任正非所要抗争的,就是在规模生产基础上生长出来的官僚体制。这种官僚体制无疑曾经给了他极大的便利,但是现在他看到了这些帮助的代价已经昂贵起来,渐渐地华为有被窒息的可能。正是这样一种惊醒,让他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
张瑞敏最近也在多个场合大声呼吁建立“倒金字塔体制”,要赋予一线团队资产,让他们负全责去从事资产经营,而不是单纯付出劳动拿劳动报酬。任正非与张瑞敏的求索,代表了一代中国企业家的求索。
人是过客,公司不休。世界上每天都有老朽的公司垮了下去,每天也有新锐公司脱颖而出。有些公司生下来就速朽,有些公司却能长期扎根于生活这个巨大矿脉之上,生生不息,升华出一种自我革新的力量。是的,扎根于生活的巨大矿脉之上,把公司建构在全员生生不息的地头力之上,这是那些持续保持世界一流的公司独一无二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