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丽江策划项目时精读王志纲老师的著作“谋生”之道,就“谋生”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并不是所有昨天经历过的到了今天依然是合理的,并不是所有今天存在的到了明天依然是不变的规律,甚至在昨天看来是符合当时发展需求的事物到了今天却很有可能与现实情景格格不入。
谋生要谋什么?答案是:谋业绩和谋业展。一字之差,却揭示了两种不同的经营境界。对于企业而言,如何“谋生”有着非凡的意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诞生了无数企业,也倒下了无数企业,它们有时奇迹般地崛起,却又在悄无声息中消失,尽管有时候也将自身的能量发挥到极致,却在经济周期演变过程中无情淘汰出局……经历太多挫折以后,不禁有了疑问,一个企业,谋生的手段和发展方向是什么?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无情现实中生存和成长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是否具备在这个千变万化的时代中经受住一次次磨难的能力?是否能够与时俱进、而不是整天沉迷于留恋过去的辉煌?是否能看清行业发展趋势,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它们所面对的,是一个险象环生、布满艰辛的道路,如何去应对困难?如何去把握机遇?今天,很多企业急缺的正是这样的“谋生”课。
世界的多变性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如随着“雷曼王朝”的倒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一下子如被捅破了天,华尔街昔日看似强大的金融阵营瞬间近乎瓦解。由于多年来美国一直处于全球老大的地位,而华尔街又充当着全球金融中心的角色,使得此次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力以最快的速度蔓延,蔓延的结果出现了两个互为因果的可怕局面:一是全球金融遭受重创,二是全球经济进入了普遍衰退的周期。而它们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更大,使得很长一段时期内,世界处于一片阴影当中,人们的信心遭受严重打击。华尔街的精英们所创造的空前“繁荣”局面,却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面前被无情地打碎,“多年的积累”瞬间转化为虚无的泡沫,在一个时期内,世界的真面目逐渐比以往更加清晰起来。
同样,中国的问题也不容乐观。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继而转化成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在这一系列事件当中,我们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华尔街金融事变却带给整个世界实体经济如此巨大的灾难?为什么那些一直以来都看似强大的巨头们却因为某一个环节的失误而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为什么历经多少风风雨雨的百年老店却在一场危机面前不得不面临破产的尴尬局面?为什么当次贷危机横行美国时,中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却一致乐观地认为不会对中国造成太大影响,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为什么远在万里之外大洋彼岸的一场危机,瞬间让中国遭受了数万家企业倒闭、超过两千万失业者的巨大灾难?为什么在外部环境稍有风吹草动时,我们的很多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竟然如此之弱?……
诚然,企业的发展成长与外部环境有关,但危机的到来只是导火索,归根结底还是由企业自身的因素所致。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在一个假象环生的时代,“乱花渐欲迷人眼”,很多人把一些暂时的偶然收益当成是永久的必然成功,在泡沫的顶端越走越高,当泡沫破灭之时,就是跌落低谷之际,这造就了“命运随着泡沫走”的被动局面。由此,导致了大批“在偶然中成功,在必然中灭亡”的悲剧事件屡见不鲜。
以长期以来被冠以“世界工厂”的东莞为例,2006之前,接触东莞的一些老板时,他们的优越感让我不禁怀疑市场的真实性:在东莞大多数加工制造业工厂,一派繁荣景象,订单根本不用发愁,招工信息到处都是,工人加班到深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厂房一扩再扩……单从表面现象看,对这些企业来说世上似乎有无忧无虑赚不完的钱,企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这是2005年初与东莞本地一位生产玩具企业老板的一段比较典型却又具有普遍性的对话:
问:你公司的产品销售途径和目标市场如何?
答:通过国外代理商,我们公司产品全部销往欧美地区,在那里很受欢迎。
问:你如何评价企业的这种市场运作模式?
答:欧美地区对我们公司产品的需求量很大,大多时候都是供不应求,市场销量不用愁。很多年都这样走过来了,没觉得有什么不好的。
……
事实上,类似性质的加工制造业企业在东莞遍地开花,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在某种程度也打上了这种烙印的痕迹,过去三十年的积累和之前供销两旺的事实面前,他们相信这种市场局面会一直持续下去,这种心态导致很多企业只是拥有大量产品复制功能,而缺乏创新力量和应变能力。因为过去我们将太多的偶然当成了必然,将太多的偶然存在的事物理解为是理所当然的规律,将太多泡沫看成是繁荣的标志,将太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当下的利益上……正是因为我们将太多的情感变得很不理性,从而产生了更多不符合实际发展规律的所谓的思辨力,并走上了一条具有极强造富能力而缺乏创新能力的道路。然而,随着2008年全球经济遭遇危机,这些企业大都面临转移或者倒闭的悲惨命运。从企业“谋生”的角度看,错把今天当昨天,在年复一年地加工生产着那些所谓畅销品的同时,依然遵循着“一招鲜,吃遍天”的旧式思维,在一有条件就无限地加强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同时,却没有适时地将内涵扩大再生产摆在应有的战略地位去重视,更没有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调整的周期规律变来看待自身企业的生存和成长空间。在经济繁荣时,宁愿临渊羡鱼,也不退而结网,当经济衰退时,首先倒下的就必然是这一批,尤其是在今天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这种趋势愈发明显。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随着全球扁平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地球村越来越成为现实,没有人怀疑中国走向世界的坚定步伐和历史必然,也没有哪一个人的成长可以与这个世界孤立起来。然而,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或者是整个国家,当我们走向世界去面对一个个新的挑战时,应当树立一种什么样的姿态、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更好地融入这个世界?这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又异常模糊的话题,搞不清楚这个定位和方向,必然会多走弯路,甚至走上一条难以挽回局势的道路。
事实证明,世界的发展并不平坦。随着这个盲目崇拜和狂欢年代的终结,一个时代已经结束了,当这个时代以出乎想象的发展态势来改变普通人的生活时,也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世上也没有什么一帆风顺的事情。在一种相对理性的状态下,人们往往才会发现更多规律性的东西,这时候,人们也才更加意识到“谋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毫无疑问,接下来的时代将不可避免地面对比以往更加纷繁复杂的世界,但是,即使再复杂的事物,也总有它的头绪和发展轨迹,当一个新时代到来时,我们是否能静下心来,找寻另外一些“常规”之外的规律呢?尤其是在一片迷茫中假想未来的人们和苦苦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企业家们,是否还只是抱着“侥幸地等待危机过去”的心态去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关于这个问题,也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改变:“这次危机倒是好事,迫使人们放弃一夜暴富的妄想,静下心来思考十年二十年的人生道路,才是在危机之中的长远之计。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来考察大势,考察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再思考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危机正是转机的开始。”诚如斯言,不光个人如此,一家企业、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规律莫不如此。
总之,“谋生”无处不在,它是一个大命题。一个人、一家企业、一座城市、一个国家都需要有“谋生”的战略眼光,即“谋生”的意义不只是为了解决生存和生活问题那么简单,其哲学内涵更体现在对发展态势的科学理解和把握上,又能从中总结出一套规律性的东西,为己所用,为人所用,为社会所用。
王老师纵论的不只是人生之道,而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探索“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现在哪里?我将要去哪里?”的战略之道,揭示“因时、因地、因人”的万事万物发展之道。这一大命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动态把握和解读,方能更深入了解其中的精华,也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发展中的诸多困难时不至于乱了阵脚,从而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