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市场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条路:技术领先、质量优秀、服务周到,用用户的口碑来巩固品牌形象
编者按: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接受了搜狐汽车的专访,就吉利战略转型、国际化之路、品牌建设等话题进行了回答。李书福指出,吉利的发展战略已由过去的“便宜、卖得多、赚钱”,转为打技术战、品质战、服务战、道德战,更加关注汽车的安全性。
尽管并购沃尔沃使中国车企吉利走进了全球公众视野,扩大了中国在世界汽车产业的版图,李书福并未对此感到乐观。李书福认为,中国现在还不是汽车强国,尤其在人才培养、研发能力、全球竞争力等方面,中国离“汽车强国”这一目标尚有差距,国内汽车企业还要继续努力,尤其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谈到关于市场的巩固,李书福指出,必须靠技术、质量、服务、口碑使品牌形象不断得到提升,方能巩固市场,在这一点上没有捷径可走。以下为李书福观点摘要:
我在2009 年最满意的一件事就是吉利的战略转型取得了新的进展,使吉利汽车战略转型这个工作不断地推向新的高度。
战略转型不是光说收购,而是我们整个发展战略要改变。原来的吉利汽车是最便宜的车,对技术也不是很重视,只要便宜、卖得多、赚钱就可以了。2007年5月份以后,我们改变了这个做法,不以价格作为主要竞争手段,在确保价格优一定优势的前提下做到技术领先、品质优秀、服务周到。要打技术战、品质战、服务战和企业的道德品质战,要打基础、练内功、抓管理、抓人才的培训。我们的工作的重点、整个吉利的战略安排部署发生了转变,我们称之为战略转型。
首先,吉利要加强人才的培养,然后要设计、规划合理的发展思路。另外,还要注意技术和品质这两个系统的管理,提升技术创新的可行性以及质量控制能力,尤其要在汽车的可靠性这方面下大功夫。
人才的融合,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企业都必须面临的挑战。吉利汽车不光是“海归派”和“本土派”(人才),结构非常复杂。除了“海归”和“本土”,我们还有世界上几十个国家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员工。吉利在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以及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都设有公司。不同的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个公司里工作,如何建设一个新型的、全球型企业文化,是我们正在探索或实践的。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一点一点的总结提高,让这些有着共同梦想的员工“百川归流”,这是很重要的。
吉利的钱是不多,但(收购沃尔沃)这些事,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会量力而行,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像这次并购中誉我们基本上没有花现金,是跟中誉进行资产互换,我们把中誉需要的一些资产给他们,中誉把他们不需要的东西给了我们。
我认为,汽车强国首先是汽车消费大国,同时也是汽车研发大国、汽车品牌在世界上能够得到尊重的大国。只有这些条件都满足了,才是汽车强国。中国现在还不行,尤其在人才培养、汽车研发能力、汽车的品牌培养,以及走出国门参与世界汽车市场竞争这方面,中国的汽车差距还很远。想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可能还要20年到30年。所以国内的汽车企业还要努力,最重要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美国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都已进入了汽车消费社会,而中国正在走向这样一个社会。对中国政府和有关管理部门而言,如何做好预案、提前做好准备?希望国务院能专门成立课题组,研究中国进入汽车社会以后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要发生或者是能得到化解。
同时,重视市场的开拓也是必要的,比如农村市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中国农村的人口还是比城市人口多,这是商家必争之地,我们不能放弃这样一个宝贵的市场。要巩固市场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条路:技术领先、质量优秀、服务周到,用用户的口碑来巩固品牌形象。
不要担心其他汽车企业进入这个市场,而是应该欢迎大家一起来推动市场的开拓,共同为市场提供服务,让用户有更多的选择。这是一个企业必须要有的心态。我们欢迎全中国、全世界所有的汽车公司在同一个市场上,与吉利进行平等竞争。下一步,我们计划实现既定目标,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