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就是一所本科大学必须有现代化的图书馆、现代化的食堂、现代化的实验室、现代化的体育场以及相应的各种现代化的科研设备。“以前欧亚也不吝啬于硬件投入,但讲究实用,基本就是教学楼和宿舍,哪像现在整得这么花哨。”胡建波坦言。软件就更重要了,凡是公立大学有的必修课程,民办大学必须设立,以前可能就一两个系的编制,现在开始成批地被扩建成院。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个后果:师资队伍大规模扩编。而且,这些软硬件建设绝不像以前那样,完全自己说了算。“无论是你建好一栋楼还是成立一个系,都要等待上面派人来评估,升本之后我80%的时间都用来应付各种评估了。”胡建波无奈地表示。
2000年的时候,欧亚一个专业可以达到400人,2005年高峰时甚至可以达到1500人,“但现在8个专业才500人,”胡建波说,“以前是1个老师放30只羊,现在是30个老师放1只羊。”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字:成本。虽然也叫大学,但民办大学与公立大学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自负盈亏,没有国家的财政拨款。胡建波有一次在欧亚给学生上课,他在上面问学生:你们说欧亚的利益和你们的利益一致吗?底下异口同声地喊道:一致!胡建波反问道:你们是不是希望学费越少越好?可我希望学费越多越好,最好就是你们交完学费不用上课直接去实习!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民办大学尽管顶着非营利性组织的帽子,但我也不能让这几百号老师喝西北风去啊。”胡建波说。欧亚就是那只猪坚强,之前历经磨难都没死,没想到进了动物园反而快没食吃了,“在这里面我们拼不过公立大学!”
重新定位,放弃文凭导向
当然,民办高校进入“动物园”也并非一点好处也没有,至少在国家连年扩招的大背景下,还算保证了相对稳定的生源。“读高自考的越来越少了,因为现在300分都能上个大本,”一位业内人士说,“但是,如果说没进‘动物园’意味着死刑,那进了之后就面临着死缓的危险。”
在徐小平看来,民办高校要想发展下去,就必须放弃以文凭为导向的办学思路,而应采用以就业为导向的简单战略。“它们如能把培养应用型、技术型的中端就业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方针,就能走出一条活路;如果陷入公立高校那种以文凭为重心的俗套,就是死路一条!”
胡建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而压力不仅仅来自公立高校的竞争。“上海2007年的高考人数好像是17万,去年已经掉到8万人;而陕西高考人数也从几年前的41万人降到了去年的27万,”胡建波说,“这首先意味着潜在市场的缩小,很要命。”
几年来,胡建波请了无数的专家学者来给欧亚把脉,光咨询公司前后就有四五家,为的就是给欧亚一个清晰的定位。“经过反复调研、推敲,我们最终抛弃了以前以学校发展为本的战略,改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胡建波说,“在大环境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尽可能地寻找灵活性,一切为了学生着想,因为他们才是我们的客户。”
但胡建波并不排斥文凭,认为这仍然会是民办高校的一个招牌,但实用性人才同样是必须的。去年,胡建波翻看新闻系的毕业设计,竟然发现一篇名为《红楼梦探幽》的论文。“这不扯淡吗?这篇文章要是放在北大也就无可厚非,但欧亚不需要这么阳春白雪的东西!”现在想起这事,胡建波还是一肚子火。
现在,欧亚新闻系的老师很多都是来自实战一线的知名编辑,而他们的课程也很有意思,比如分析《女友》、《知音》这些在二、三线城市极为畅销的杂志。“我们有两个同学,经过半年多的市场调研、编辑设计,做出了一本名为《茶叶》的杂志,拿着这个毕业作品,很快就在北京的一家知名杂志社找到了工作。”胡建波自豪地说。
“民办高校有两端:一端是学生,一端是就业,只有把学生培养成具备一定就业技能的人,你才算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徐小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