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苹果开发者大会(WWCD)如约于旧金山召开,史蒂夫·乔布斯用9毫米厚的iPhone 4再一次满足了Fans挑剔的品位。几乎在同一时间,联想以乐Phone击鼓,显示出一股胜苹果于中国的阵势;汉王科技也在新品发布会上,将一个玻璃的苹果打碎,意为:苹果,没有那么不可战胜。
不可否认,苹果的热度已经跨越了IT的界限,成为了创新和时尚的代名词,一如上世纪90年代人们将眼光锁定在微软身上,将微软与垄断相关联,在 “反对微软霸权”的呼声中对其或羡慕或恐惧。
处于科技巅峰的领袖们一方面向中国企业彰显了创新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又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中国为什么没有这样的企业?我们离微软有多远?离苹果有多远?
“学徒”的困惑
似乎没有比美国真人秀节目《学徒》的参与者更能体现中国企业的现状了——角逐者都是拥有高学位、已经小有成就的年轻人,他们雄心勃勃、自信满满,希望在美国有名的地产商Donald Trump的地产王国中得到一份年薪二十五万美元的工作。为数不少的中国企业就好像他们其中的谁,年轻力壮,在中国市场汲取了丰富的养料,取得了同行竞争者难以匹敌的高位,希望可以在世界舞台上和同样身份“显赫”的竞争者一争高下。
如果把微软和苹果也同样列为竞争者,中国企业面临的将是一场艰难的“斗争”。苹果在PC逐渐趋同、微利的时代令其电子消费品保持高达60%的毛利率;虽然市值上有所下滑,微软仍然是最具影响力的IT公司,其创造的财富几乎等同于中国一个省份的GDP。
扎实如微软,偏执如苹果,他们成功的共同因素便是专注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企业成长的不竭动力。我们几乎可以不假思索的给予正确而笼统的回答。这几乎是所有优秀企业的共同基因;而又在微软与苹果身上表现的格外明显:微软技术创新的功劳自不必说,其厚实的软件功底,范围极广的涉猎领域成为微软最宝贵的资产;而苹果的创新则更多的表现在产品、应用、体验的创新 ——不仅满足消费者需求,更能创造需求——在iPhone面世前,人们甚至不知道,一部手机可以集合如此多的应用。
但面对创新,中国企业往往有着这样的困惑:该选择怎样的创新路径,才能迅速从学徒期走向独挡一面?
中国式创新
国外投资的意识体现在中国企业身上更像一种投机——他们大多窥得国外(主要是美国)的产业动向和资本青睐领域,从而在国内以最短的速度做模仿,辅以符合中国用户消费习惯的本地化“创新”,以渠道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优势取代那些进入中国市场受阻的“原创型”企业。
联想似乎是本地化创新的翘楚。在人们的印象中,从早年遍布中国城市、乡镇的联想店面,到被其收购的ThinkPad…… 庞大的渠道网络,而不是优质的产品创新,总是更能解释联想的成功。但专注于市场与渠道,欠缺产品创新的短板造成了联想近年成长的乏力:在收购优质笔记本 “血统”ThinkPad、跃居全球第三大PC厂商之后,联想仍不能完全消化和利用ThinkPad给自己带来的品牌效益;而由于缺乏产品创新,缺乏对 PC市场的敏感,也使联想几乎错过了上网本热潮。
当看到苹果创造的“奇迹”时,联想却希望成为中国的苹果。2010年1月,在美国CES展上,联想的移动互联网主打产品——乐Phone横空出世。这个从名字开始就似乎剑指iPhone的“超级手机”,被人们视为联想再创辉煌的“绝地反击”。当联想高管开始在不同场合介绍这款几乎涵盖了所有智能手机功能的“超级手机”时,人们往往关注其与苹果之战的前景预测,却容易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创新力不足!
“这是在中国”——在被媒体问及乐Phone战胜iPhone的信心时,联想高层经常这样回答。在中国,联想无疑具有市场、渠道和政策方面的优势。而当联想坚定的迈出产品创新的步伐,在中国人的念想里,更希望这句话变为“不只是在中国”。
在中国雄霸一方,但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不足的还有中国移动。从盈利能力及用户数字两方面来看,中国移动都是全球第一大移动运营商,超越英国沃达丰、美国Verizon Wireless、日本NTT DoCoMo等世界一流移动运营商。但这里有一个新的悖论——全球最大的移动运营商在国际ICT市场上的地位与其规模并不匹配。现在,正试图用自主创新的 3G技术——TD-CDMA来力挽狂澜,其在TD上的投入已超过了千亿人民币,并加大了投资海外的步伐。中国移动知道,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在产业链中处于主导地位,进而构建自主的移动通信产业链。然而,结果可能并不乐观,TD网络性能不稳定,服务内容缺乏,资费较高等问题成了国内用户对TD的诟病。试想一个在国内还不成熟、得不到用户认可的技术,如何在国际市场上赢得客户和尊重?
相比退守中国市场的联想,全力出海的中国移动,家电行业的擎旗者海尔似乎要将国际化的道路一走到底。在中国政府发起的首次“全球品牌攻势”中,海尔卡萨帝法式对开门冰箱上醒目的标识着“中国制造,融合欧洲风尚”。从技术到设计,海尔正在以全球的品味来重构自己的品牌。经过不懈的努力,海尔品牌在大型白色家用电器市场终于冲上了全球第一的宝座,但海尔仍面临一个苹果式的问题 ——谁能代替张瑞敏?技术上的创新还没有弥补海尔管理创新的不足,就连张瑞敏本人也承认:管理可能是中国企业更大的短板。而且因为管理不到位,技术的创新也很难真正做到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