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为中用
其实,还有一种“创新”往往更行之有效——收购。收购令联想迅速进入国际市场并成为极具竞争力的PC品牌;也令惠普这样的传统IT厂商转型服务 (收购IT服务厂商EDS),并切入电信设备领域(收购电信设备商3Com),拥有了和IBM以及思科这样处于金字塔尖的企业。2010年,说到中国的并购,似乎没有比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更令人印象深刻的了。
瑞典当地时间2010年3月28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签署了最终股权收购协议:吉利控股集团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100%股权以及相关的资产,包括知识产权。海外并购的捷径让吉利迅速获得了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技术和品牌,但并购的意义不能仅限于技术或者人才的引进,如何利用好他人的优势并把其转化为商业价值,以提高自身品牌的影响力,才是并购真正的价值所在。
吉利希望通过获取沃尔沃的相关技术,改变中国消费者对国产车“技术含量不高,不够安全”的印象,从而提升品牌价值。吉利的竞争者比亚迪则从电池生产的核心技术开始,希望通过新能源技术方面的创新,打破传统燃油汽车固有的优势。
新技术对于资本总有十足的魅力。在吸引股神巴菲特的投资之外,比亚迪又迎来了老牌汽车戴姆勒伸出的橄榄枝——双方股权对半,在深圳成立比亚迪· 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共同致力于电动车的发展。
戴姆勒看重中国市场,但对于合作伙伴的选择,还是处于技术领先性的考虑。戴姆勒董事长蔡澈不止一次大力褒赏比亚迪在电动车方面的技术,“我们有幸拥有非常出色的合资伙伴。与比亚迪成立的研究技术中心,为我们在这一重要市场不断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而比亚迪从戴姆勒身上得到的,将不仅仅是品牌的提升,还有品牌的运营策略以及更广阔的市场渠道。
本田技研旗下的发动机工厂将为本田汽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即使不再生产汽车,标准化的配件和良好的成本控制手段也会给丰田创造新的盈利本领;就算剥离整车业务,通用可以继续做交通整体解决方案和生产平台的供应商……电动车电池技术,能否让中国摆脱只能提供便宜的、技术含量低的配件的命运?中国汽车业不仅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还需要在管理、运营、技术创新节奏上,向国际靠拢。“比亚迪们”任重道远。
没有生态系统,就没有好企业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企业正在实现一次一次在技术或者商业模式上的自我突破。然而,在很多国内企业的宣传口号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话语:做全国第一,做全球第一——雄心勃勃的宣传口号往往凸显了企业急于求成的期待,却也显示出企业对产业链、对产业联盟及产业生态环境的漠视。
Google在全球搜索市场上所向披靡,百度为什么不行?除了技术上的短板之外,谷歌的广告联盟(AdSense)——团结广大中小站长,把广告的点击量转化为收入——是其得以成功的关键。百度已经开始注意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了,于是发力百度联盟,以提升百度在业界的影响力。
Wintel联盟证明,产业联盟成为PC时代行之有效的合作方式。而今天看来,这个观念需要推而广之:与产业联盟是出于自身商业利益的排他性 “抱团”不同,现在,顾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其他企业,就不仅是关乎商业利益的多寡了,而是切实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兴衰。
以苹果的应用商店App Store为例:2008年3月6日,苹果对外发布了针对iPhone的应用开发包(SDK),供免费下载,以便第三方应用开发人员开发针对iPhone 及iTouch的应用软件。不到一周时间,苹果宣布已获得超过10万次的下载。截止今年4月26日,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40亿。可以说,如果没有在这个应用商店之中的上万种丰富的应用,那些唱片公司、第三方软件开发商的日子可能会难过一点,而同时,苹果的日子也会难过一点。这是因为:在硬件、软件互为补给的时代,一方的繁荣总能带动另一方的繁荣。
实际上,作为力图做中国iPhone的乐Phone,目前欠缺的也正是这样一个与APP Store相仿的庞大的第三方应用的产业链。乐Phone给用户提供了全面但是茫然的应用界面,只有实用而个性化的手机应用软件,才能为一款超级的手机,找到超级的市场。
传统的中国式创新已经不能顺应企业国际化的需求。专注于全面创新,顾及产业链的健全与和谐,是相比国外优秀企业,中国企业的欠缺与不足。苹果,还是微软?当人们收拢对国外企业的品评和分析,我们更加希望看到的是中国企业出现在这种评论中。从模仿到创新,从依赖于国内市场到参与国际竞争,从一家独大的线性思维到共荣共赢的产业生态眼光,中国企业还需要虚心学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