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璞:自民营经济起飞以来,中国企业在两方面灰度操作最多:行贿受贿和偷税漏税。别说自己圣洁,跨国公司也是一样的。过去这些年,中国哪个企业敢说自己是干净的?国家规定牛奶里不能加三聚氰氨,但是绝大多数企业都加,并在圈子里形成了公开的秘密。中国企业就这么一路走过来的。
灰度的风险就在于妥协的底线,一旦在违法界限边上灰度,风险就无时无刻都会存在。然而,中国的现实情况是,90%的企业恰恰是在底线上继续灰度着。
乔赢:灰度操作产生价值的同时,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在上世纪80-90年代,如果一个企业不去冒险吸收民间游资,去借高利贷,它寸步难行。企业家都明白,这种行为处在法律的灰色地带,随时可能锒铛入狱。但是,为了企业的发展,别无选择。
再比如,有关诚信。任何一个人在创业的时候都不想撒谎,不想不守诺言。但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为了达到目的,各种不诚信的事情就出来了。老板在借贷时,尽管心里很清楚到期未必能偿还,但是如果没有这笔钱,企业就死了,他只能拍着胸脯说肯定能还上,先拿到钱再说。往往,这之后,企业的信誉坏掉了,风险也就来了。所以,在我看来,灰度的底线首先是法律,类似诚信这种因人而异的东西则相对更容易被灰度。
灰度的意义
为了长远的发展而敢于灰度操作,冒着风险去改变现实的人是伟大的。
主持人: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灰度是对还是错?利大还是弊大?
王璞:在过去的30年里,灰度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比如,上世纪90年代,物价部门规定,某种电脑零件的价格不能超过3元,而联想当时卖7元,明显违反了物价局的法规。但是实际上,这种零件的市场价格是8元,3元只是理论价格,根本无处进货。如此看来,联想还算厚道。好在,后来这种定价制度就没有了。还有,过去规定民营企业雇工不能超过7人,而“傻子瓜子”年广久最多时雇了100多人,他也违法了。现在呢,企业雇700人、7000人也没有问题。由此看来,中国企业是一步一步的沿着灰度往前走。
过去的30年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调整的时代。尤其在上世纪80、90年代,很多法律法规不完善,人们关注政治利益更多,人和人总在斗来斗去,不怎么在乎经济利益。最近的十年,企业的灰度操作和国家法律的改进是交替上升的。现在,有不少企业觉得税收制度不合理,但是,违法的偷税漏税绝不是解决办法,企业要先合法的活下去,再寻找解决的办法。
所以,为了长远的发展而敢于灰度操作,冒着风险去改变现实的人是伟大的。比如,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是以积极的态度去改变现实,他也没有违法。曼德拉也是如此。所以,如谷歌般这样一走了之的人绝不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