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吹嘘
另一个极端的情况是,我见过许多内地求职者过分夸大自己的职责和工作成绩,拼命吹嘘。他们不是站在个人立场上讲述自己的经历,而是为自己是跨国公司的一分子而沾沾自喜,或者自称现在的公司多么重视自己,其他公司多想让自己加盟。但是,如果你希望他们详细谈谈时,他们却不能提供可信或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工作业绩。
在一轮挑选市场经理的面试中,一位求职者向我们的顾问吹嘘自己在以前的市场营销职位上如何成功。但是,在谈到市场营销背景时,他对所有细节都含糊其词。当我们的顾问要求他讲几个自己参与的产品发布项目及其职责时,这位求职者说:“噢,这个太多了,简直无从讲起。”稍停片刻,我们的顾问只好说,“那好,就讲一个吧。”因为乏善可陈,他嗑磕巴巴地大致讲了些过去的市场营销经历。这样,只给我们留下一个缺乏真才实干的印象。
不要侃侃而谈,要善于倾听
有一次,我们为一位求职者和一家跨国公司客户安排了一次面试。求职者对公司和职位都很有兴趣,而且,他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也符合职位要求。面试那天,他带着事先准备好的关于自己为什么是职位最佳人选的演说词走了进来。他讲述了自己对公司目前战略的想法和未来经营发展的计划。一个小时以后,面试人对他表示感谢,然后请辞。后来,我的客户也没有再找他。很明显,他的强势“推销”石沉大海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错?
这样的求职者太急于得到某份工作或进入某家公司,因此,他把全部面试时间用在了“推销”上,却不知道公司到底要“买”什么样的人。这位求职者对公司及其发展战略做了一番仔细研究,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做了陈述。但他事先没有考虑到或在面试过程中始终没有意识到的是,如何让雇主接受这样的强势“推销辞”。
事后,客户对我说,这位求职者开始时表现得很专业,准备也很充分。但随着面试的继续,他的独说独讲只给人傲慢和肆无忌惮的感觉。他似乎听不进去也不回答面试人想知道的问题。这与其说是两个人之间的互动对话,不如说是求职者单方面的演讲。他急于给人留下好印象,却适得其反。
这位求职者太专注于 “推销”自己了。其实,他的简历已经把自己“推销”给了面试人,他在一流跨国公司工作多年的经验和职位的晋升已经很说明问题。在我的客户看来,求职者是不愿脱开“推销”的角度进行平等对话。每次回答问题,他都要讲一番先前工作中的成功故事。这种情形出现四、五次后,面试人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耐心也越来越少。由于不能通过简单直接的谈话更好地了解求职者,他失望地结束了面试。他认为,求职者的工作能力和资格都没有问题,但是和这样的人一起工作,他会感觉不舒服。
虽然你有充足的理由为自己过去的成就感到自豪,也希望向面试人一一道来,但是,你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对方想了解什么。外籍经理通常很想知道,作为一个人,你是谁。他们对背好的台词不感兴趣。在面试过程中,“推销自己”和“过度推销自己”是有明确界限的。成功的求职者不会越过这条线,而是将其恰当地视为进入下一轮面试与丧失机会的区别。
过分强调学历
东莞一家制造厂的人力资源经理说,他想知道我们如何验证潜在雇员的大学学历。坦白地说,在过去七年里,我为跨国公司招募人才时,他们从来没有要求我验证求职者的教育背景。因为我从不凭学历向客户推荐求职者。
当然,教育背景是个人简历中首先能引起人注意的部分,往往能够引起我们与求职者面谈的兴趣。但仅此而已。对我的招聘公司和客户来说,大学毕业证只是一种资格,说明此人可能比较聪明,并且受过扎实的学历培训。我们主要根据求职者在面试中对实际问题的回答来判断他们是否适合某个职位,这些问题涉及个人经历、商务实践知识以及他们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管教育背景如何,如果求职者在展示其学识和能力时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也不会对他进行推荐,和我们合作的跨国公司也不会雇用他们。
许多毕业于中国名牌大学的专业人才往往过于看重他们的教育背景。毋庸置疑,这样的教育背景确实比较容易引起用人公司的兴趣,但真正做决定时,教育背景却是最后一个考虑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