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钱,缺好电影
外行人的热钱在投资电影的时候,除了热情,更需要的还是理性。
“即使票房上看是赚钱,投资方也未必真能拿到钱。”这是投拍电影《武林外传》的联盟影业总裁郝亚宁一个悲观的总结。虽然现在《武林外传》的票房收入(尚未下线时统计)已经破了2亿元,但他一再强调“不知道最终到自己手里的,能有多少?”曾经依靠全案策划的创新运作模式成功打造《武林外传》品牌及16项周边衍生产品的郝亚宁,其实早在2001年就曾投资电影《周渔的火车》,如果当年的失利可以归咎于市场冷淡,那么面对今天票房过百亿的中国电影市场,郝亚宁为何依然顾虑重重?
电影成为炙手可热的投资项目不过两三年时间,眼看着外行们一股脑儿地涌进电影市场这盆汤里,用滚烫的热钱拼命搅动,渴望快速捞出属于自己的肉。但结果早已注定,汤里的干货就那么多,捞到的大赚,多数只能惨败喝汤。投资电影更像一场对赌的赌局,热钱越多,风险也越高,甚至高出了投资者的想像。新影联副总高军说:“如果投企业,你赔钱至少能有机器这些硬件垫底,而电影会让你血本无归,谁会要剩下的那些胶片?”
动画电影节节败退
苏晓虹这几天很忙,她正在杭州筹备纽约国际儿童电影节的事,苏略带兴奋地说:“因为这次要作为嘉宾出席,服装和细节都要打理得体。”电影节上,她投资制作的动画电影《梦回金沙城》将作为特约影片放映。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部电影是中国首次入围奥斯卡的动画电影,在恼人的票房成绩外,恐怕只有这些荣誉才能支撑她继续自己的梦想了。
苏晓虹本身就是风投基金的运作者,一直与很多投行和基金打交道,在资本运作上有多年的经验。当毕业于北电美术电影专业的老公提出想投拍高端国产动画电影时,两人“自虐式”漫长而艰辛的造梦之路就此展开了。2005年,苏晓虹自己拿出3000万,组成一个15人的团队,目标设定为“制作出宫崎骏式的高品质动画电影,最终到海外拿奖”。头一年,在人才紧缺和各种挫折下,苏晓虹的热情几乎消耗殆尽,2006年,她拿着一个15分钟的片花到法国参展,没想到斩获了意外惊喜。“老外很喜欢,他们说市场上几乎看不到地道的中国文化动画电影,对我们好评如潮。”这次法国行成为苏晓虹坚持做下去的动力。“一下子就觉得那点困难什么都不是了,有种国家责任感,想用动画电影把中国文化传出去。”这话听起来有些主旋律,但对于完成财富积累的苏晓虹来说,她显然是在用钱换梦想。
《梦回金沙城》2010年上映,票房仅200万。回头审视自己的第一次,苏晓虹客观地分析:“为了参加奥斯卡,就赶着上映,加上没有任何宣传,所以惨败。”这次学费显然有点贵,但是这并没有打消苏晓虹对动画电影的热情。她正运作投拍下一部动画电影《天鹿回家》,这次制作周期缩短为2年,前期将进行整体策划,包括周边产品研发、档期内容的系统策划等。她也不再独自承担投资风险,6000万的投资已经有IDG等几家风投在谈着。
面对中国动画产业举步维艰的现状,苏晓虹的固执亦有缘由。除了美国,全球每年只有10部动画电影上映,这个市场还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中国动漫发展才5年,收益已经达到700个亿,这本应是个高回报的题材。作为全球最大的动画加工国,我们为美国、日本流水线式地不断制造动画电影,却没有几部能感动国人的产品。除了《喜羊羊》系列电影一家独卖,其余的所有动画电影都在赔。华谊兄弟首次试水的动漫作品《老夫子小水虎》全国的票房不到100万;加上惨败的《小水虎》、《小卓玛》、《小虎斑斑》、《熊猫总动员》,动画电影的节节败退让投资人不敢触碰。高军的“民营公司四不碰”原则(农村题材不碰,主旋律不碰,少儿题材不碰和少数民族题材不碰)已有这样的提示。但苏晓虹的观念是:讲真善美的儿童题材越来越少,对下一代的教育不可能只来源于书本,不能因为这个盘子的赔面大就放弃,总要有人来做。
用了5年时间、一掷千万学费,苏晓虹说收获到经验也算值得。只是自己看到的越深入,遗憾也越多。“动画电影人才断层是最严重的现实问题。这次我们只有请美国的专业团队来一起策划,才能达到我们的标准。中国只有做加工的人,没有创意人才,更缺乏与商业结合的创业人才。”《梦回金沙城》用了5年时间磨剧本,这个周期消耗了大量资金和精力。韩国有专门的学院培养动漫人才,并开设动漫编剧专业,苏晓虹调侃自己遇到的编剧都像商人:一个人一年里写电视剧、写电影,还写动画,根本不专注。动漫电影的发展归根结底与教育缺失有关,而这5年里,苏晓虹用了2/3的时间在培养17个环节里的各种人才。“想赔钱投动画”的行业偏见一时无法更正,但苏晓虹看准了这块尚属空白的市场,这个固执的投资者或许能守候到动画电影的春天。
类型片异军突围
虽然去年票房过百亿,但毕竟我们是有着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而比我们少13亿人口的韩国电影票房,从2002年开始,就保持在60亿~80亿元人民币的水平上。即使不与发达的好莱坞比较,对于韩国这样的小国来说,在电影类型的细分上我们都显得不健全。新影联的高军属于业内最权威的人士之一,对电影类型的局限性有客观的评价:“如果说2012~2015年之间,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投资属于稳定性比较高的,像古装商业片仍然会大行其道,虽然有竞争激烈和投资风险存在,但古装商业片在所有的类型题材里面,其亏损概率是最低的。现代都市情感类型亏损概率最大。去年有三四十部赔钱,我能背出名字的就有十多部,《爱出色》、《爱情36计》、《我爱女人心》、《活该你单身》、《爱情维修站》……”易凯资本CEO王冉有着和高军异口同声的论调:“不穿今天衣服的戏多了”。
《让子弹飞》之所以获得口碑和票房上的双赢,核心在于姜文在内容、策划直至宣传上的大胆创新,老百姓以前从没看过这种国产电影。号称“拍电影给下个世纪人看”的姜文这次终于接了地气,老百姓喜欢看黑色幽默喜剧外加动作片的热闹场面,虽然对电影内涵各有理解,但两个月近7亿的票房,足以说明姜文被观众接纳和喜爱。高军曾给出“内容取胜,渠道为王”的八字必胜秘籍,这是基于电影行业“不缺钱,反而缺好电影”的现状提出的,因此姜文印证了制作方在内容策划上付出的心血可以与收获成正比。
高军很看好喜剧题材:“喜剧片一般来说好的永远好,差的永远差,两极分化严重。比如说冯小刚的喜剧,票房一直很不错,但是那些滥喜剧,越来越被观众所唾弃了。特别是港产的滥喜剧,今年春节期间就死了不少部。喜剧的关键是故事,故事一定要接地气,恶搞的东西过时了。”
具有创新意识的郝亚宁,属于以小搏大的赢家。这位做牛排起家的文化商人,早期用2000万投资制作了《武林外传》电视连续剧,结果收回了4个亿。而将《武林外传》拍成电影是早在最初全方案策划便立项了,如今投资6000万,半年的周期就收回了2个亿。“中国没有系列式的喜剧电影,而日本有寅次郎、英国有憨豆、美国有金凯利。以人物为题材的系列电影弊端是受到演员制约,比如寅次郎死后这部电影也停拍了。而我们的题材不受角色制约,今年的电影里我们就埋下伏笔,所有角色都必须结婚,为什么?有了后代才好继续讲故事嘛。”郝亚宁认为自己的成功绝非幸运,而是悉心策划后的必然结果。
由于惊悚片的观众群相对稳定,因此惊悚片一直是类型片里赚得多、赔得少的题材。投资在200万~300万元的影片也能收回2000万元的票房。但目前突破3000万元票房的惊悚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上还没出现,因此未来发展空间最大。《让子弹飞》这样具有原创性的类型片,也会受到追捧。原本类型电影在电影文化产业里是占主流位置的,但中国的类型片占有率极小,称得上类型片的电影更是凤毛麟角。在一窝蜂追逐大制作的时候,如果投资者关注类型电影,以中等规模投资一样会有不俗的回报。高军形象地比喻多元化投资的优势:“这个市场就像纺锤一样,中间是中等投资电影,比较大,两头小,这才符合正常的规律。”
新模式能否破局?
“2010年,电影市场已经显现出泡沫现象。”天使之翼影视投资公司总裁戢二卫果断地说。他曾在美国华纳任职,深谙好莱坞的操作体系,对国内影视投资亦有独到的感悟。目前看似各大影视公司与国际接轨,在流程和管理上也更国际化,开设专门的制作部门,设立制作总监等,但戢二卫认为这套体系仍不够先进。“如今好莱坞的作法是,把制作承包给外包制作公司,但会有一个专业人士进行剧本评估,和导演、编剧共同研发完善这个项目,直到电影可以在最恰当的时期、内容成熟的时候再拍摄。国内的作法在这部分很短暂,而好莱坞会用几年甚至十年时间完善剧本,不断有新编剧进行修改,细化到用什么演员、档期、拍摄环境等。大部分项目最终会被摒弃,有些会搁置很久,我离开华纳后,看到我当时的项目才刚上映。”在戢二卫看来,热钱只顾着投资给电影制作,但行业忽视了核心竞争力的投入,也就是剧本策划这样的前期研发部分。
天使之翼设立了一个核心部门,它为故事、版权、创意、概念进行长期储备和发展服务,这个部门密切关注近期畅销书转换成电影的可能性,和带着前瞻的眼光审视热点事件,周密地对成功电影进行分析,寻求稳妥的投资方向。对戢二卫而言,这种电影产业的新商业模式,其核心价值正是高军所谓的“内容为王”。
但是,为什么《剑雨》这样即使高品质的电影也会遭遇票房败绩?这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缺憾——投资商跟风意识过强。热钱只认新年、春节的档期,不进行合理性分析便一头扎进去,结果大家挤得头破血流。《我知女人心》虽然有巩俐、刘德华这样的强档阵容,票房却落得惨败,原因很简单:一个情感片,偏要挤春节这个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上,如果放在情人节绝对是翻番的票房。另一个例子是《剑雨》,当时由于前有《盗墓空间》、后有《山楂树之恋》、《精武风云》、《狄仁杰》,结果票房不尽人意。如今,电影档期较前5年已有明显宽松,院线也呼吁暑期档、情人节档、圣诞档、春季档等多上马好电影,尤其每年春节档期以后的4月档期,几乎没有片子可上。刚在2月如火如荼上映的《将爱》是档期运作的成功案例,也是系统策划后的成果。虽然对电影内容的评价褒贬双方各执一词,但强大的怀旧题材、匹配情人节档期、王菲难得的宣传配合,势必产生票房上的成功。
热钱越多 赢家越少?
新中国电影60年,电影产业真正步入市场化只是近8年的时间。2002年,政府开放私有资金进入电影产业的限制后,电影产业展现出松绑式的发展。从影片的制作、投资环境、票房收入到新院线的建立等,这条全产业链终于被打通、盘活。随着资金的不断充盈,千万甚至过亿的投资打造出日臻精致、华美的国产大片。一度离席的观众重新回到电影院里,不断为国产影片买单,从2008年的40亿元到2009年的60亿元票房收入,媒体惊呼电影产业“起飞”、“腾飞”余音绕梁之际,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一下破了百亿关口。易凯资本CEO王冉在2009年上海电影节上做的《中国电影市场招股说明书》中早有预言,“一年内中国电影势必过百亿,而投资电影的门槛也将水涨船高。”
电影产业仅属于起步阶段的时候,热钱的盲目性给整个市场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盲目投资不仅违背了商业规律,投资环境也随之恶化,热钱滚滚涌入,影片不断增加,在有限的院线和档期面前,这些电影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多数岌岌可危。
投资商看到电影产业的高回报和短周期的优势,个个蠢蠢欲动,从专业的电影基金到风投、甚至煤老板们,纷纷把钱砸向电影市场。一些投资者不问电影策划和内容,一味跟风名导演、大制作,虽然不断有某部影片票房几千万、上亿的消息见诸媒体,但这些投资商真的都赚到钱了?以2009年为例,在仅有100部可以进院线的影片容量下,电影市场里却制作出500余部影片。无法公映的电影占多数,而这些电影的下场是进入电影频道、三线城市或者DVD市场。那100部能公映的影片也并非全胜,其中只有不到30部能赚钱,这验证了2/8规律,20%是赢家,80%则是牺牲品。郝亚宁根据亲身体验得到的结论是:“票房必须达到投资数乘以三的数字,才算赚钱了。”因此内行不单纯看票房,而是结合投入来计算盈亏。
2005年前后,中国电影每年只有100多部,2009年是400余部,2010年是500余部,直到今天数量仍持续增加,院线不断增加,还是远远满足不了如此剧增的影片数量。在混乱的投资浪潮里,电影的泡泡越吹越大,投资电影也越来越不容易。大浪淘沙是必然结果,电影投资的20%赢家,手里紧握多年经验甚至是核心支持;盲目的外行投资者,有钱的自然人搭班子成立的制作团队,最终将为80%的赔钱电影埋单。
电影,是个外在看上去有多风光,内在就有多残酷的事业,以它充满诱惑力的姿态向热钱频频招手。然而中国电影自身尚存在着诸多不完善,比如没有分级制、档期细分不够、缺乏类型片、整体运营不够系统化等。此刻,外行人的热钱在投资电影的时候,除了热情,更需要的还是理性。最后,借用一句烂俗的话:如果你爱他,就让他投资电影。如果你恨他,也让他投资电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