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想象外企的工作很累,实际上每个人的工作都被细化了,只要专心做自己分内的工作就可以。反而是 与人合作的压力大了,人际关系变成一个问题。
国企、外企、私企,每一种企业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职场人选择企业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不过外企因为工资最高而备受职场人的青睐。
外企人在常人眼里,外企人往往是风光无限。其实,外企人也有许多只有自己才能明白的烦恼。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两大难题。
表面一团和气 实际笑里藏刀
IRIS 女,27岁
外企工作时间:半年
以前想象外企的工作很累,实际上每个人的工作都被细化了,只要专心做自己分内的工作就可以。反而是与人合作的压力大了,人际关系变成一个问题。一次我生病要请假,恰好老板的电话不在手机里,就给一个很熟的同事发短信,请她帮我请假。结果第二天我去单位上班,老板见我就问:“你昨天怎么没来,我问了所有人,不知道你去哪了。”后来,有同事提醒我以后有事一定要群发短信。
我们那个法国老板记忆力非常好。因为公司上班是弹性制的,每天每个人上班的时间都不同。他7点半就会坐在办公室里听歌剧,到8点半后出来和第一拨上班的人一一握手。过一小时他会再出来和下一拨刚来上班的同事握手。谁请假了,谁几点来的,他都记得一清二楚,从来不会和一个人重复握手或是漏掉一个人。他总是面带微笑,却感觉笑里藏刀,我们也都是皮笑肉不笑地面对,不能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
人性化不代表不被压榨
VIVIAN 女,25岁
外企工作时间:3年多
在外企工作的大多是年轻人,我们经常和老板开玩笑,工作气氛很融洽,少了国企的刻板。我们的工作环境很好,每个人桌上都有一盆植物,有专人每天为它浇水。非典时期,给每个员工发邮件,让大家注意如何预防,每天上下班打车的费用公司都给报销,非常人性化。
国外公司最好的一点就是给每个员工做职业规划,定期还有培训,每星期、每季度,人力都和我们谈话,看我们是不是喜欢和适合现在的工作,觉得不合适就可以换部门。大家觉得这是对公司和个人都有利的事情,不像一些国企换部门人人诛之,好像叛徒一样。
我们上班也要打卡,最多迟到15分钟,不然就要扣钱。我们工作压力比较大,一般一个萝卜俩坑,没有人走就没有发展的机会。压榨你到极限,工作和生活不能平衡,没有太多时间和同事沟通。有时候你会觉得和同事说话是在打扰别人。
沟通障碍始终存在
张力 男,33岁
外企工作时间:11年
沟通在外企始终是最重要的,彼此有语言和思维上的差异,像美国人喜欢很直接地表达,而中国人更含蓄委婉。不管你英语有多好,你还是不够了解他们的文化。其实在技术方面的沟通反倒很简单,更多的障碍是在思维方式上,像好多在国外没有的应酬在中国就必须有,老外就不理解,你要说服他,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这真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很多在中国的美国公司之所以成功,多半是中国人在当中做了正确决策。中国人的说服能力要强,在关键时刻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美国公司注重战略目标和策略性的
以前想象外企的工作很累,实际上每个人的工作都被细化了,只要专心做自己分内的工作就可以。反而是与人合作的压力大了,人际关系变成一个问题。
东西,中国公司重视细节。外企职业发展机会不是特别多,做同样的工作时间长了会受不了,很多在外企工作的人就在不同环境的公司跳来跳去做同样的事。
职场人怎样与同事和平共处、友好沟通呢?
以下简单介绍一些处理人迹关系的方法:
1:故意显露笨拙的一面,使对方产生优越感。
比如说,时下的演员都以年轻貌美,头脑聪明,歌艺佳,演技生动为优点,企图在观众中塑造一种形象,提升优越感;殊不知,一面对比自己优越的人,只会增加心中的挫折感,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反感。根据这个原理,某些人为获得知名度,故意表露自己的笨拙。在公司的同事,上司面前,故意表现出单纯的一面,一其憨直的形象,激发他人的优越感,吃小亏占大便宜。而有的部署不会隐藏自己的锋芒,工作上处处表现得干劲十足,能力超强,殊不知自己在无形中已惹来嫉妒和猜忌:“你行,你一人就能干好,那还要我们干什么?”
2:说些自己的私事,从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开门未必一定要见山,一见面就谈工作的事,铁定会让人产生反感。何妨暂时跑开主题,先谈及共同的话题,或自己的烦琐事,以求达到心灵的共鸣。如肯尼迪在争夺总统席位演说中,曾经轻描淡写地说:“紧接着,我还要告诉个位一句话,我和我的妻子虽然赢得选战,但我们希望能再生个孩子。”
3:倾听是你克敌制胜的法宝
一个时时带着耳朵的人远比一个只长着嘴巴的人讨人喜欢。与人沟通时,如果只顾自己喋喋不休,跟本不管对方是否有兴趣听。这是很不礼貌的事情,也极易让人产生反感。
做一个好听众,不仅要对自己说,更要尊重别人说,效果比你说的天花乱坠好得多。倾听不只是单纯的听,而应真诚的去听,并且不时的表达自己的认同或赞扬。倾听的时候,要面带微笑,最好别做其他的事情,应适时的以表情,手势如点头表示认可,以免给人敷衍的印象。
特别是当对方有怨气,不满意需要发泄时,倾听可以缓解他人的敌对情绪。很多人气愤的诉说,并不一定需要得到什么合理的解释或补偿,而是需要把自己的不满发泄出来。这时候,倾听远比提供建议有用的多。如果真有解释的必要,也要避免正面冲突,而应在对方的怒气缓和后再进行。
4:缩小彼此的心灵距离
人与人之间总维持着一定的距离,以建立藩篱保护自己又同时避免伤害对方。虽说“距离产生美感”,但距离太远,就会产生隔阂。根据接近原则,可以缩小距离,使之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