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际化绩效——20%
9.海外经营效果(判断点:海外收入占比;海外利润占比;是否遭遇不可预见的重大亏损或出现项目阻滞)——10%
10.海外融合度(判断点:是否推行人文、绿色国际主流商业价值观;是否在全球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以其它方式在当地践行社会责任;是否在当地遭遇了环保、劳工或其它法律纠纷;是否获得ISO9000、环保14000、产品安全22000等国际认证)——10%
四、计算方法说明
本次中国企业国际化50强的排名,我们采用了专家意见评分法,根据评委对候选企业十个单项指标的打分计算。每项满分为10分(总分为100分),分为10个级别,即“1”、“2”、“3”、“4”、“5”、“6”、“7”、“8”、“9”、“10”,“1”代表对该企业的该项评价最低,“10”代表对该企业的该项评价最高。
同时,我们还引入了中选比率,即每位候选企业的得票比率。“综合得分”由评委直接打分和候选企业的中选比率加权计算,其中各项指标得分与中选比率在“综合得分”中所占比重分别是7:3。
中国新兴跨国公司如何炼成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懂得:“买下”并不等于国际化;诉诸能力提升的国际化远比诉诸规模壮大的国际化重要
【《中国企业家》】(记者 房煜)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公司的高管们显得比以往更加忙碌,成为海外并购谈判桌上的常客。金融危机引发的资产、股票价格下跌,似乎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打开了又一个机会窗口。
但“抄底”既有可能让你上天堂,也可以让你下地狱。
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金融业的海外并购,几乎全部血本无归。在资源领域,也有不少“抄底”失败的案例。
更早的时候,七年前,在消费电子领域连续发动两起震惊全球的大型并购的李东生,即便到了今天仍被贴着并购失败的标签。
以“买下”论,中国企业入世这十年不乏惊动世界的大手笔。但现在,企业家们已逐渐明白,单纯的“买下”并不等于国际化:内涵上的国际化远比外在的国际化重要;诉诸能力提升的国际化远比诉诸规模壮大的国际化重要。
如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所说:“一个企业真正的国际化过程,应该定义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或以金融危机为分水岭,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正在从投资国际化的1.0阶段迈入运营国际化的2.0阶段:更多的企业不再片面强调做大做强的诉求,开始把“价值链优化”、“协同效应”作为国际化的清晰目标。
以此而论,已经有华为、联想、海尔等一批中国新兴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舞台上崛起,成为欧美传统跨国公司不可小视的力量。由于身处赶超的位势,这些新兴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成长路径和成长模式,与全球对手相比,有着迥然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