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欧债危机的阴影下,欧洲大陆又遭遇了极寒天气,似乎让充满不确定性的欧洲经济增添了更多的阴霾。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在逐渐增多,区域性的干旱、冰冻、地震和泥石流等灾情,已经在给中国不同区域的经济造成不同层面的影响。事实上,现在常发的山洪地质灾害,也是由于强降水所诱发的。气象预报似乎已经不再是添减衣物,穿戴雨具的指示表,在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的社会里,气象经济已经成为不能忽视的内容。
气象预报的准确率
面对气象经济的话题,BNET特意采访了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副司长周林,了解中国气象局是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不断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周林认为,以往的天气预报预报的范围比较大,这主要一是由于受到观测技术和观测站网空间密度的限制,所能获取的大气状态信息十分有限,且时间与空间尺度均较大,如:上世纪末我国有240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和120个探空站,地面气象观测站每天进行3-8次的观测,探空站每天进行2次的观测。大气状态信息的不足致使难以对大气的客观状况有真实全面的认识,一些变化快、空间范围小的天气系统往往观测不到。二是受到预报技术特别是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技术发展快慢的影响,以及支撑数值预报模式发展和运行的高性能计算机能力限制。,因而面对区域性或小范围的预报,传统的方式很难实现。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气象预报服务的需求,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气象局在新世纪加快了业务现代化的推进进程,经过十年的发展,以卫星和雷达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应用显著提高了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的能力,目前地面气象观测站全国已达到3万多个,多数气象要素的观测实现自动化,每小时提供1次观测信息,需要时可实现每6-10分钟1次的加密观测;建成了覆盖全国大部分区域的164部多普勒天气雷达,雷达对大气状态的空间分辨率达到1公里,每6分钟对覆盖范围内的大气实现1次立体观测;气象卫星观测能力得到持续提高,实现了6颗气象卫星在轨运行,气象卫星全球观测频次从12小时提高到6小时,风云二号C星10分钟高频次区域观测试验取得成功。观测的越全面越准确就能更真实的反映大气状况。提高预报准确率现在比较一致的认识是要提高数值预报的水平,数值预报说得通俗些就是用一组或多组方程来描述大气的变化,在计算机上通过将观测数据输入给这些方程求解以得到大气状态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从上述可以看到影响高数值预报的水平提高的技术因素至少有三个,一是设计的方程组(也称为模式)能否准确描述大气的运动变化规律,二是在开始启动计算时大气的真实状态如何,三是计算机能力够不够,不能等天气已经发生了还没有计算出来。人们对预报准确率提高的需求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如希望预报的空间范围要广,最好是全球;希望预报的空间更精细,最好能够预报到乡镇、村和街道;希望预报的实效更长等,要回答这些需求靠一个模式在技术是无法解决的,目前我们通过不同的模式计算不同的范围,增加计算频次,持续提高模式水平、观测系统能力和计算能力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气象模式的输入数据是由各类观测系统是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点上获得的,因此必须对数据进行同化处理,并且同化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预报的结果。同化通俗地讲就是采取一系列的科学计算方法将不同时间、空间点上的观测信息计算到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网格上。目前不同的模式由于输入的观测数据的类型不同,因此同化的方法和同化频次也有不同,提高同化的频次,及时将更新的观测信息输入模式或直接应用于预报,将会对预报结果的改进做出贡献。区域范围的模式运行需要全球模式的结果做背景场,鉴于各省的计算能力有限,其各省模式的背景场数据主要依靠中国气象局的全球模式的计算结果来支撑。模式的发展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是要有推动技术发展的人才,无论是引进还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建立人才成长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中国气象局在国家级业务层面上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数值预报的发展与模式的业务运行要靠高性能计算机的强有力的支持。周林表示高性能计算机更新的投资很大,所以更新的周期相对较长。业务需求的增长相对具有连续性,但计算能力的提高是跳跃性的。周林也坦言我们还要关注另一个问题或是挑战,就是高性能计算机本身技术的发展,即如何将新加速计算技术和应用进行匹配的问题。气象模式的计算模型是在持续的发展变化,而计算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两种之间的匹配涉及不同的人才需求,研究模型的科学家是否愿意去不断学习不同时期新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编程环境?这些都成为制约数值预报模式发展提高预报能力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一个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的问题。在周林看来,由于目前的人才评价体系,跨学科人才的价值相比与在企业而言,较难得到认可。
另一个挑战是来自国内软件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够。目前在国内,专业化软件企业了解气象业务和气象科学的很少,这也就形成了气象业务部门要对承担气象业务开发的企业进行培训,周林希望通过这样的培训,能有对气象方面更加专业的软件公司产生,使相应的软件更加专业化,共同推动气象业务现代化的进程,最终来提升气象预报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