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五,假定踩动踏板后不再有食物投下,食物的投落不规则,什么时候投落,投落在什么地方,都是不确定的,并且与踩动踏板毫无联系。这时大猪、小猪都不会踩动踏板,而是选择在猪圈里随意走来走去,碰上投落下的食物就一口吃下。在这种情况下,落下来的食物无论是多还是少,都不会有踩踏板的工作完成。也就是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
模型六,投入大增,踩一次踏板落下来的食物超过30个单位,任何一头猪去踩一次都可让大家都吃饱,这时大猪和小猪可能看心情,谁高兴了就去踩一次踏板。
现在来看这六种模型的规模收益和投入效益。模型一的规模收益是3,投入效益是3/30=10%;模型二的规模收益是0,投入效益是0;模型三的规模收益是1,投入效益是1/20=5%;模型四的规模收益是6,投入效益是6/30=20%;模型五的规模收益是0,投入效益是0;模型六的规模收益是1,投入效益是1/30=3.33%。讲完故事,我再来问这位主任,“如果你是老板,由你来选择游戏规则,你会选择哪种情况?” “当然是第四种情况。”他回答说。“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的潜能都可发挥出来,并且没有人搭便车。”
“你们单位的现实接近哪种情况?”
“接近第一情况。”
他告诉我,他们现在实行的仍然是岗位职级工作,工资的差距是由岗位级别定死了的。只要在那个岗位级别上,什么活都不干,收入照样可观。没有上到那个岗位级别,干活再多,再好,也作用不大。奖金是跟岗位职级工资走的,岗位级别低两三等级的员工,就是绩效考核得分100分,也不会有岗位级别高的员工拿得多。同一个岗位级别,差距也就是几十元,还不够加班干活错过通勤车打的花费得多。而能不能上到一个更高职级的岗位上去,也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而是靠拉拉扯扯得到领导的赏识,或者论资排辈,不提升大家都觉得不好意思了,才提升。并且,即使毫无业绩贡献,只要没有违法,谁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即使他再捣蛋,想请他走人,那也得给他找一个地方安着。
“这就对了。不是目标管理技术没有用,而是目标管理技术中还必须包括有一个恰当有效的激励措施,才能保证把员工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后,实现效益达到最大化。”归根结底,这是一个企业激励和绩效考核体制的问题,把目标管理简单理解为绩效指标,而不考虑与之配合的激励方式,那么连“智猪”都会博弈,更何况是企业员工?
你的企业是哪一种?
在上面这些“智猪博弈”的模型中,模型四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按理说企业都应该采取这样的激励方式,来获取最大的效益。但事实情况是,有很多形形色色的企业,每一个模型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原型,有些是体制问题,有些是管理问题,有些是经营环境问题,我们并不是想单纯地否定某一种模型,而是希望企业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对症下药,最终达到合理激励,提升效率的目的。
模型一是最常见的,大部分国企,和一些经营多年、体制僵化的大、中型企业都是这样。管理者和基层员工、老员工和新员工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大,“小猪”们主观能动性极差,但因为企业整体效益还能维持,所以“搭便车”成为大家的最优选择。这样的企业严重缺乏活力,绩效和目标管理这样的现代管理体系成为摆设,企业竞争力无法得到提高,一旦外部环境恶化或竞争加剧,势必会遇到严重的经营困难。
模型二的投入和产出都为零,应该说不存在这样的企业,但实际还是有的,或者说历史上曾经有很多。模型二中,导致最终投入产出都是零的根本原因,在于最先的激励减少了,也可以理解为企业的整体效益变少了。在改革开放最初的一段时间,大量的国有企业因竞争力下降、产品与市场脱节等原因,大面积亏损,同时原有的激励措施也没有得到改变,“大猪”和“小猪”都吃不饱,又都不愿意动,同吃一口逐渐枯竭的“大锅饭”,最后的结局就是既没有生产,也没有回报,彻底倒闭。而这对今天的企业也是一种警示,在外部环境变差,企业收益变少的时候,必须及时调整内部的管理模式和激励办法,避免员工陷入消极情绪中,想办法调动起他们的工作激情和创新能力,才是让企业走出困境的最好方式。
模型三是很少见的,激励的成本很大,但大猪小猪都吃不饱,产出也很低,这缘于大猪的“心理不平衡”。实际上一些外部环境很宽松,企业效益很好,但是绩效管理很混乱的公司,是有类似情况的。那些有能力的员工为公司创造了很大的收益,却要眼睁睁看着一些“混日子”的员工也能分一杯羹,心理肯定会不平衡,这样他们在工作的时候多半会“留一手”,就算谈不上“吃不饱”,至少公司的发展潜力被大大限制了,在部分国有企业,这是很常见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些家族民营企业,也要注意平衡家族成员员工和其他员工的关系,如果因为一些平庸的“皇亲国戚”而搞得其他有能力的员工怨声载道,这个家族企业注定是走不长远的。
模型四是典型的按劳分配原则,多劳者多得,这也是最合理的绩效和目标管理方式,越来越多的企业都会采用这样的管理办法,特别是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型的企业,如果违背了这条原则,是没有任何发展可言的。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必须把“投食口”和“踏板”放在同一位置,位置上如果有偏差,最后的效果必然也会打折扣。至于如何精准掌握这个位置,就需要企业管理者根据自身的环境来量身定制,切不可自以为是。
模型五比较有趣,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这不可能是一家企业的行为,如果非要把它划归为一类“企业”,那么社会上林林总总的诈骗公司或许算在其中。没有固定目标,没有固定收益,骗一个是一个,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激励”和“投入”都是通过骗取别人获得的,“产出”自然是零。
模型六看起来也很奇怪,只需要踩一次踏板,就能获得让大猪小猪都吃饱的收益,类似于天上掉馅饼。可是这种企业也是有的,那些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不就是最好的原型吗?通过垄断地位获得高额的收益,而企业和企业员工本身并不需要太多的投入,这是其他企业永远也学不来的模式。当然,在这种模式下,员工不会有更多的积极性,企业也不会有比垄断本身更大的竞争力,这也是我们的垄断国企在国际上往往相形见绌的原因。
酬赏约定要上公示牌
再回到这家省电力公司,他们的事例正好说明了,无论企业是什么样的体制,无论企业的整体效益是好还是坏,都需要有一个企业组织激励机制展示的模板。无论是不是通过目标管理的途径来实现规范化管理,也都必须在管理实施中加进激励的规则,让被管理者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所寻求的价值满足。
合理的激励和绩效管理机制,必须在岗位员工与企业组织整体之间达成一个公开透明、上下认同、严格落实、力度适当的激励酬赏约定,让每一个岗位员工明白,自己付出什么努力、作出什么贡献,才能得到什么酬赏满足。这也就要求企业组织把激励酬赏对应于不同努力程度和贡献的内容、数量用一张简洁的表单公开亮出来——也就是企业组织激励机制公示牌。有了它,在企业组织要员工努力达成的工作目标与他个人的利益目标——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之间就搭起了连通的桥梁。
对于企业管理者,在制定组织激励机制前,先把自己放到“智猪”的位置上想一想,把各种博弈的可能性想清楚了,才能制定出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激励模型。
所以,如果你的企业还不准备亮出激励机制公示牌,就别搞目标管理,更不要想什么规范化管理,在这之前,先来设计好你的“智猪博弈”模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