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语音CEO李学凌1月12日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与众人一起分享了YY形态的一些变化。
以下为访谈实录:
张鹏:接下来要进入到高峰访谈环节,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个很特别的人,这个人应该算是中国互联网创业圈里的新科状元,他就是李学凌,有请新科状元YY语音创始人、CEO学凌!
当我们觉得在中国互联网里很难有结构性机会的时候,你们突然跳出来了,你今天能有这样的新科状元的机会,顺利的完成上市,并且很多人很看好你们未来的发展,你觉得这件事情的根源在什么地方?你以前想到过今天的情况吗?
李学凌:我们没有预估过自己做成什么样,主要是每天、每月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我跟许超军认识好多好多年了,好象从互联网诞生就认识一样,我相信他可能也是一样的感觉,经历很多很多,大家都是一点点成长起来的,你今天做的东西都不知道明天会是怎样,都是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开始往前走。
张鹏:包括YY形态一直在变,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些比较关键的环节和关键的点?
李学凌:我们算是国内创业比较典型的状态,第一,我们不没有雷总创业时候的风范,上来就说我有足够的资源、足够的钱和足够的事业,所以我能选择一个大的方向,我能够站在风口上让公司迅速前进,我们创业状态都属于公司很小、人很少,只能做自己会的,对于自己会的东西能做多大使级上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预估,这是一个基本状态。第一次做一个东西的时候拼命做,最早做游戏门户的,因为做游戏门户,主要还是因为我们比较了解怎么样做门户,所以我们就拼命做,大概做两年以后突然发现这个东西已经天花板了,觉得最高能够做到1亿美元,你做的行业是基本有天花板的,公司发展到这个规模时候又不能认可我就在这个天花板下面,那你就要打碎天花板,我们又经过了打碎天花板的转型,我相信很多人都能理解,我们从一个Web研发公司、全部团队都是写java的研发团队转变成为以C++为主、以客户端和Service技术为核心,而且我们又做了一个特别核心的通讯技术,彻底转变成了客户端核心技术研发公司了,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文化不一样,以前写java时候经常在服务器端改代码,一旦做客户端或者做大规模服务器端软件时候,尤其是通讯类软件,这种模式是完全不可以的,你要接受整个研发流程管理,以前我都不知道代码还要Checp-in,我们后来发现要有分支,怎么样合并分支,怎么样做好整个研发管理流程,经历了非常痛苦的过程。任何一个公司未见得你在第一次找到的创业方向就是你一辈子做的方向,你要抱着一颗能够清空的心态,你这桶水倒空才能再接纳新水,做企业,实时都要有能够清空的心态,能够面对可能自己并不擅长或者并不适应的方式。
张鹏:为什么你们当时觉得一定要有清空的心态呢?根源在什么地方?
李学凌:能够做一亿的规模,其实已经很不错了,我有一个数字,大概中国每六万家互联网企业就有一家最后能上市,在所有的上市互联网企业中有60%股价低于发行价,所有的上市公司里面的前两位所占的市值占整个上市公司市值的75%,其实创业还是一个挺困难的过程。
张鹏:尤其是瞄准上市的话,本下概率的事件。
李学凌:建议别以这个为目标,比如我们自己在上市过程中,整个团队大家都没以这个为目标,就像一个人有一天突然觉得应该结婚了,那样就结,如果还没有做好结婚心态,就由他去吧。上市对整个团队的改变是非常小的,我早已经做好了由他去吧的思想或者心理准备。反过来讲,一个公司能够做到一亿美元规模,其实已经不容易了,很不错了。我们当时为什么这样做呢?我们自己的团队总是觉得我们还没有真正使出力量,我们这个团队打第一战的时候好象感到还没有热身到全速跑的状态就结束了,大家感觉我们这个团队其实还是有潜力的。
张鹏:觉得一亿美金的跑道太短,不够跑,没有足够的冲刺空间。
李学凌:还没有到整个团队精疲力竭的时候。
张鹏:那时候也不是说你们一定抱着做上市公司的态度,只是觉得自己的力量还没有充分发挥,前一个事也许说做的相对容易了,或者说这个跑道太短了。在你们后面做的过程之中,其实大家很感兴趣,今天的题目是在夹缝中生长,在创新中进步,夹缝中的生长是怎样的过程?因为我觉得语音这件事其实挺奇特的,视频这个东西在中国互联网上挺早就成为主流了,语音这件事一直起不来,你给大家解读解读,现在语音开始热起来了。
李学凌:语音主要是应用环境缺失,刚才李彦宏讲到为什么语音识别研发了40年这个效率还那么低,我觉得关键是没有应用,并不是说过去40年研发的精英们的水平太差,今年为什么能够比过去15年的成就很大,很简单,今年有应用,应用会推动一个技术和一个产业前进,语音在过去漫长的互联网过程中,其实不是一个主流应用,甚至大家不认为是一个重要应用,大家认为服务一定是重要应用,虽然没有人知道大数据是什么,但是每个人都觉得大数据一定是未来,大数据也变成重要应用,今天在互联网上都没有人承认实时的互联网应该是趋势之一,我相信这个肯定是没有共识的。
张鹏:你们怎么在很多类似产品中一统天下?
李学凌:因为很通讯接的非常紧,实际上我们非常小心,因为任何一个创业公司如果碰到腾讯都是比较痛苦的事情,我们在很早期的时候内部定了一个战略,比较低调,基本不参加任何评奖,千万别给我评奖,谁给我评奖我跟谁急,因为要给足够的生存期,互联网的竞争,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积累的生存期是很难发展的,但是在移动互联网上,觉得越来越难了。第二,我当时其实没有这个明确意识的,要做一件事情,要找最好的团队来做,我以前不是这样想的,我以前的想法是做一件事情要找最便宜的人来做,创业公司肯定是没钱的,生存状况是非常糟糕的,最好找到又便宜又能干的人,我们满幸运的,我们最早期的团队幸运的碰上了王轶浩的团队,这个团队当时被裁掉了,这些人无处可去,我跟他们聊天,我说你们最近在干吗?他们说我们失业了,没事干了,我们这个团队有过5年以上C++的磨合经验,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时间窗口,我们以前都不知道C++研发怎么做,我们以前是管Java的,没管过C++ 。另外一点,中段时候又引入了CPO,在语音通讯领域有七年的技术研发积累,当时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今天再回头看,如果让我再做一件事情,我觉得应该花70%时间去找最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