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个人是个电影音乐发烧友,也是个环绕声影音器材的狂热者。电影作为第八艺术自然传承了前七种艺术,而其最重要的荡气回肠的辛辣料就是音乐。随着中国经济发达,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两大种消费穿戴和饮食,这两种消费后面也犹如电影一样,暗藏影音。在名牌衣饰店里,播放影像的较多,很多时候店面要靠显示器播放世界各地的时装录像,一般是有画无声,即便是有声的也处理得很简单,直接用现场的声轨照播,不用伤太多的脑筋。
而提供饮食的店就复杂多了,低档饭馆当然是放个大电视,由得客人自行挑台播放,高级饭馆就要表现出格调,好叫客人掏腰包时掏得深一点。
在香港国金商场的TWG洋茶店,笔者三年过其门而不入。没有去光顾的原因是:一,茶店的设计犹如个大观赏鱼缸,又是那种To be Seen(给人看的)设计,如高级健身室一样,在里面是做事给路人看,但可能根本没有人看你,只不过你自以为是。而真正贵族或诗人式的需求是那种自找角落,自得其乐的设计;二,太吵闹,闹着给大家看,灯光稳透金黄,碧亮浮华。一家茶店为什么要弄成这种格调呢?
TWG(1837)源起新加坡莱佛士(酒店)广场,老店的传统并不闹,灯光在记忆中要柔和淡薄得多。不知从某年起,有某年青之士要扩大规模,在新加坡不同地方开了六七个不同大小的店。新店面的设计符合了移动互联的时代需求。现在人类的食物未入口,先让手机吃(拍照),上传求欣赏已经取代基督徒的餐前祈祷,然后入口的习惯。既然手机网络成了新上帝,那么食物就得先要求样子标致,后要求就餐环境的灯光有利于拍好照片才行。就这样TWG蜕变了,虽然未必合笔者的胃口,但由于通俗化以致运营壮大,只是音乐方面却弄巧反拙。
对零售店内的背景音乐,西方早有研究,哪类音乐会令消费者放松,多购物,反过来,哪类声音或音乐会赶客。而夜总会、会所、舞厅DJ更摇身成现代音乐心理学专家,打那些碟片可以挑起在场者情绪,令人如痴如醉。至于中国人怎样被音乐影响消费,有何模式可言?至今未见高论,只知谭盾凭《卧虎藏龙》一片跑了出来,但怎样融入零售环境,说不上有探索,只能说未开发。
回首当日,TWG之拙系出何处?居然是重播百老汇歌剧音乐。百老汇歌剧,约翰·韦伯及蒂姆莱斯被认为是古典音乐弃将,虽然将歌剧通俗化后,赚得盘满钵满,但歌剧是用来看,不是用来听的,买张光碟回家凑凑高兴也不打紧,但用来在餐厅纯播放,很大机会是赶客,因为太闹。通常而言,餐厅若是中式,就应放相关地方音乐,广东放广东的,新疆放新疆的,在没有必要时,千万不要放有人声的音乐,就算朗朗上口的王小二拜年、凤阳花鼓,一定要选个无人歌唱版,让食客自己记忆好了,若不能避免有人声,就要将音压调到几乎听不到歌词,免生骚扰。一般的公共播放系统,由于效果有限,重播不了高频(人耳一般是20-2万周,而公共系统一般是由200-5千周),功率又不足(1-10瓦特),只宜播乐器简单的内容。由东方的大锣大鼓剧曲到西式的交响乐团,皆不宜播放。一般现代年青化餐厅,为保险计,最好用上世纪70/80年代西洋电影配乐或流行曲,无人歌唱版,音量轻轻,仅仅送到。千万不能让那些在餐厅里打工的乡巴小哥,自带各种U盘,把它变成个人音乐弄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