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运营与创业>战略规划>文章页
双汇海外大收购真经:“双猪汇”
字号:

时间: 2013-11-06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收购
不久前上映的科幻片《环太平洋》中,作为人类抵御外星怪兽的最后战场,浪漫的港口几乎成为废墟,双汇国际控股公司董事局主席万隆则在这里指挥了一场改变世界肉制品格局的收购战。

长期打桩

只有将更遥远的故事投射到现在,才能得到关于双汇国际化的完整拼图。为了这120天,双汇国际等待了7年,忙碌了3年。

“因为这次收购,我有了个英文名字,”拿过书架上一顶卡其色鸭舌帽,杨挚君指着帽檐上黑色的字迹给我看:“George(乔治)。”帽檐上还有一行字:“To my friend George Yang”,落款是“Pope”(波普),还标注了时间,正是2013年5月28日—双汇国际与SFD达成收购协议的日子。

漫长的准备过程,杨挚君都亲历其中。他不到四十岁,个头不高,身材瘦削,以至于深色西装套在身上似乎大了一码。收购协议签订后的4个月中,万隆多数时间坐阵漯河总部,用电话遥控,杨挚君则冲锋在前。

1996年,杨从四川大学毕业加入双汇。彼时双汇正忙于和前苏联做出口分割肉的外贸生意,可学俄语的他一进厂就做了车间工人,“一天贸易都没做过”。成为万隆的助理后,他的视野才逐渐开阔。

双汇虽然偏安河南一隅,但万隆很早就意识到海外资本和机器设备能将公司撬动到更广阔天地。“这一套我体会最深,如果没有国外资金和技术支持,传统产业改造起来很难,小打小闹发展不起来的。”他感叹。1990年代,拿不到银行贷款,万隆即开始寻找外资,与国内、国际上一流资本几番过招,双汇的股东名单都是资本大鳄俱乐部里的常客,除鼎晖外,还包括淡马锡、新天域、郭氏集团、高盛等。1998年双汇发展上市,市值不过6亿,如今近千亿,翻了160多倍。

谈起设备,他的自傲更是溢于言表。“美国、德国、法国、瑞士、丹麦、西班牙、日本的设备我们都有,都是最先进的”。

2006年,万隆提出了国际化构想。这一年,双汇集团国有产权挂牌转让,鼎晖投资和高盛集团组建的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成为双汇大股东。2007年,双汇国际在香港落地,从出生之日起,这个境外机构的主要使命,就是以香港为投资平台,去海外投资。不过在此之前,双汇国际在香港只有一名常驻员工,杨挚君虽然会经常到香港,但主要精力依然在内部重组上。“自己的后院要先巩固”。

期间他参与了改制、上市、重组几次大战役,逐渐脱颖而出。万隆觉得杨具备做国际化项目的能力。“我们要实现国际化,没有资本的支持,是实现不了的。在资本运作方面他有经验,跟中介机构的合作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到2011年,双汇已将“后院”巩固完毕。双汇发展2010年年报显示,在ROE(净资产收益率)、ROA(资产收益率)以及主营业务利润率上都高于雨润、得利斯等主要竞争对手,而且其对于分销商具有优势地位,实行现货现款,基本没有应收账款。

万隆主张强人政治,但他很早就意识到,最大的对手正是自己。他努力让双汇变成一套精密的仪器,不依靠个人权威运转。例如双汇已建立起一套数字评价体系,主管都是三年一任期,管理者竞争上岗,分数不够就退出。万隆称自己也在考评体系范围内:“我们有一个专门的考评委员会,到年底我向董事会汇报时,董事会不满意会对我提出来,而我得说清楚”。

不过就在此时,双汇走到了所有大企业成长中无法绕过的关槛前,即“上台阶之痛”。杨挚君认为,从双汇所处这个行业来讲,市场条件非常好,中国猪肉消费差不多占到全球一半市场,而中国市场还在不断成长,产业集中度再提高,给双汇这样的行业龙头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但如果从一些具体条件来看,仅仅依靠国内资源来支撑发展,肯定后劲不足。

“从大的方面我们看得很清楚,未来中国所需要的农产品,需要国外土地、淡水资源来生产,再输入到中国。另外,就食品安全、产业链条、成本竞争力、工业化程度等方面而论,我们和发达国家比较,特别是美国这样的农业大国,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他算了一笔账,中国过去三年活猪平均价格是美国的1.7倍左右。

看起来,双汇出海已非锦上添花,而是势在必行。外界亦有猜测,这也与资本退出的通道有关。此前,双汇发展与双汇集团因涉及同业竞争、关联交易关系曾饱受非议,还两度上演过基金经理逼宫双汇整体上市的事件。2010年前后亦有人猜测,为便于私募股权基金退出,双汇集团优质资产很可能利用双汇国际为平台在香港上市,不过其后双汇集团与双汇发展之间的重组,似乎未留下做这种安排的空间。如今,通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全部股权,双汇国际或有可能将其重新打包到香港上市。该猜测并未得到双汇与其股东方面的确认。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热点:[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