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运营与创业>战略规划>文章页
双汇海外大收购真经:“双猪汇”
字号:

时间: 2013-11-06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收购
不久前上映的科幻片《环太平洋》中,作为人类抵御外星怪兽的最后战场,浪漫的港口几乎成为废墟,双汇国际控股公司董事局主席万隆则在这里指挥了一场改变世界肉制品格局的收购战。

各取所需

“会不会关闭工厂?”“是否希望有工会?”“多久能得到升职机会?”“说话算不算数?”

9月27日,交割后第二天,万隆出现在美国弗吉尼亚州东南部一座小镇,这里是SFD总部,小镇就以公司为名,其镇徽就是一头白色小猪。他参加了当天的职工大会。期间,在专门为他安排的茶歇上,数百名SFD员工排队等着与他握手,不时有人向他抛出上述问题。万隆操着河南腔说,“我让他们有什么问题尽管提,能解决的我都给解决。”

关于交易的一个最常见质疑是:SFD是否是带刺的资产?如果真如利益相关方描述的这样美妙,又为何要出售?

SFD同样有迫切的深度国际化需求,它实际上是一家靠并购起家的公司。波普在这里已经工作了33年,他记得刚加入时公司还很小,每年销售额低于2亿美元。1998年它进入欧洲,那一年收购了一家法国公司,差不多同时进入加拿大,还收购了西班牙、荷兰、罗马尼亚的公司。2000年左右进入墨西哥,还在中国建立了一家很小的合资公司。“在20世纪末我们决定走向国际化,因为在美国本土扩大市场规模已很难了,在国内收购的代价比在国外寻找机会要昂贵得多”。波普回忆,通过25-30次收购,这家公司从小公司终于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猪肉加工生产商。

自2005年以后,公司收入增长处于停滞,复合增长率为2.1%,其中2009和2010年两次出现较大亏损。波普解释肉类是个周期性行业,价格上下波动取决于猪的供应量。当农民觉得养猪有利可图时,就扩大产量,供应量大了就会拉低价格,然后农民又减少产量,价格又拉高。在肉类行业这是个很常见的循环。他认为美国猪肉需求量是稳定的,波动不大,而且近几年甚至有下滑。“因此我们不得不减少产量,否则价格就会受市场波动太大,因此就亏损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局面是,不把产品卖到国外,公司规模就要萎缩,和双汇的合并让我们可以把产品卖到世界上最大的猪肉消费国,这样我们的生意就能继续增长”。

焦震的看法是,农业企业做大以后不想国际化也必须国际化,农业最大特点是其价格的波动性不可预测,没有人敢预测农产品储备价格,正因这个特性,越是国际化就越容易平衡供需的矛盾以及上下游的关系,农产品的国际化对产业链每个环节都有好处。

这也是万隆期待已久的交易,他告诉《中国企业家》,2008年,SFD曾有意出让5%-10%的份额,但他觉得太少。“我们不希望做单纯的小股东、投资者,我们要做实业,希望能够和它从产品、技术、管理上有一些实质性合作,这是一个基本想法。”2012年年底,SFD和双汇开始探讨相互购买股票的做法,但价格一直没有谈拢。

按照协议,双汇国际承诺合并后SFD的品牌不变、管理团队不变、生产基地不变、工厂不变、不会裁员,并将与美国的生产商、供应商、农场继续合作。这些由万隆自己提出的“六个不变”,亦是促成交易顺利进行的条件。

万隆当然清楚承诺的分量,尤其是其中两条—团队不变,工厂不关。换中国人管理,文化上面会有冲突;关工厂,工会就会闹事。他决定“按兵不动”,自称有信心能把史密斯菲尔德运作好,“我们是同行,过去对它(SFD)了解,现在对它整个团队也了解,所以敢提出这样的条件”。

SFD方面近期宣布,公司创始人曾孙约瑟夫·刘特四世(JosephW.LuterIV)辞去公司董事会执行副总裁职位,辞职于10月11日生效,刘特四世的副总裁生涯从2008年开始,负责销售和市场。一位SFD的员工向本刊透露,双方还是有一点小分歧,“首先这毕竟是他的家族产业,现在没有了心里会有点不舒服,另外他对于扩大出口,还是有自己的想法”。

实际上,六个不变也是审时度势之举。只要分析近年来中国企业在美国、欧洲收购项目即可发现,类似条款屡屡出现。例如三一重工收购德国企业普茨迈斯特时,就曾在谈判中承诺,“品牌保留、工厂保留、高管留用、人员不裁。”一个尴尬之处是,因为对一些失败交易的记忆,以及来自国内监管增加的不确定性,中国企业往往需要支付更高溢价以吸引卖家。

以双汇国际34美元/股收购价格计算,较SFD在公告之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即2013年5月28日的收盘价(25.97美元)存在约31%溢价。而彭博社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美国并购所支付的溢价比例平均在30%-35%之间,其它国家对美国并购的溢价比平均则为25%。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热点:[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