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企业主>创业>文章页
李万寿:创业板,爱上你不容易
字号:

时间: 2009-03-31 来源:中国企业家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深圳创新投总裁李万寿对创业板的看法,已经超越了创投的视野。10年前他正是在创业板即将开通的背景下参与组建了深圳创新投。在他看来,创业板的推出事关国家产业结构能否尽快升级,事关社会和经济的稳定。

3月3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自2009年5月1日起实施。对于多年传言一朝成真,创投机构们并没有表现得欢欣鼓舞。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VC说:“有点像‘听狼来了’的故事。真的来了,也会很自然。”

创投机构对创业板的情感很微妙,可谓是爱恨交加。这个一次又一次吊足人们胃口的诱人果子“杀死”不少创投机构以及针对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没被杀死的会更坚强。很多创投机构和企业获得了“免疫力”。“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不要去赌创业板”,是创投机构发出的主流声音。这是一种对自己没法控制的资本环境的自我保护。今年的创业板推出传闻,已经少了很多“全力以赴者”。很多去年专门成立创业板服务团队的券商今年没有再专为创业板而如此兴师动众。

内心深处,资本市场各个链条上的机构还是盼望“千呼万唤”过的创业板早一天到来。深圳创新投总裁李万寿对创业板的看法,已经超越了创投的视野。10年前他正是在创业板即将开通的背景下参与组建了深圳创新投。在他看来,创业板的推出事关国家产业结构能否尽快升级,事关社会和经济的稳定。以下是《中国企业家》杂志记者与李万寿的对话。

《中国企业家》:创业板如果现在推出,会不会是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一种举措?会起到缓解作用吗?

李万寿:现在中国最大的危险是担心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中小企业出问题后,可能导致的失业人口大幅上升,就易造成不稳定。这需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来解决,单靠银行贷款是不行的。贷款存在一个马太效应,往往是越困难的企业越难得到银行的贷款,越会因为资金问题而挣扎在死亡线上。这就需要一个机制来让实现民间资本向实业资本和股权投资转换。重启IPO、推出创业板、三板市场都是增加投资人信心,将信心变成股权投资的一种有效的机制。

《中国企业家》:创业板的推出对创投界有什么影响?

李万寿:对创投机构来说,创业板是一个退出机制。创投有利可赚后,民间资本会更容易向股权资本转移,更会欣欣向荣。但认为创投是创业板直接受益者的观点大错。看创业板的出发点,还应该是看中小企业的发展,看社会的稳定,看如何度过经济危机,如何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中国企业家》:对企业有什么影响?

李万寿:会让企业的生存与环境发生很大的改变。我们投资的一个企业就很希望能上创业板,能向社会发出企业健康的信号,并期望能有被公正认可的证券市场的融资能力。他们的竞争对手来自日本和欧美。如果有更大的融资平台,他们就敢上更多好项目,就能更快发展,去打败世界的对手,提高市场份额。像有这种心愿的企业一定很多。对发展困难的企业来说,他们就有了更多的被资本市场并购的机会,也解决了企业的生存问题。

《中国企业家》:创业板推出的话,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上市标准是不是很重要?

李万寿:支持创新型企业这一点非常重要。经济危机给我们的警示就是产业结构要加快升级,内需要尽快启动。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发展创新型和高成长的企业。对于上市的门槛,企业营收要多大的规模,公司必须成立多少年,盈利达到多少,这些细节现在不是问题。过去的方案讨论中就已经有过考虑。这些都可以交给市场,交给保荐人。

《中国企业家》:中国已经有了中小企业板和主板市场,开通创业板主要是为了支持创新型企业吗?

李万寿:企业发展分阶段,需要不同资本市场板块来满足资本需求。现在我们的资本市场是断链的,残缺不全的。政策并不能完全代替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柜台交易、创业板、中小板、主板这些市场共同起作用,链条就会更完整。

《中国企业家》:为什么创业板考虑了这么多年却一直没有推出?

李万寿:有三个误判。其一是认为“子弹”不足,达到上市要求的企业不多。这就低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经过三十年的市场竞争的磨炼,现在“子弹”已经非常充分。

其二是认为资本市场供大于求,中国的财富不支持股市的产能。这其实是一个信心问题,财富不是问题。

其三是担心市场的投机和弊端。政府不能被风险吓到,缩回去。股市只是改革开放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在实践中总结、规范和完善。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