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信息化管理系统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财务、销售、制造、分销和供应链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重要信息以及这些方面的智能化的决策支持服务。这种支持可以帮助决策者动态地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对市场竞争和市场机会作出迅速反应,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信息化的时代,企业要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发展、领先,必须发掘、借助和利用有效信息。
目前一些典型的信息化产品或模型,如企业资源计划 (ERP)、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已经在技术上成熟,成为有效的管理模式和重要的技术手段,用的得当可以使企业实现对业务流程中的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从而达到改善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目标。在注意到信息化项目的优点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信息化项目相对于一般的项目而言在管理、技术、时间、资金、实施和维护等方面存在更多的风险因素。以ERP为例,据统计,在其实施项目中,一般只有15%左右的能按期、按预算成功实施,实现系统集成;约一半左右的实施项目遭到失败。
我国中小企业明显存在着人才缺乏、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信息滞后、管理水平低和协同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快速、稳定和持续发展。一些企业由于对信息化的认识和管理理念上的落后,不能够适应信息化管理,不能有效地发挥信息整合的效能。另外,企业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联系,信息缺乏合理的规范性,不能够有效共享。与信息化相匹配的业务流程再造的失败通常是信息化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中小企业必须理性的面对和把握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环境,以及中国企业缺乏有效管理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并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审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与价值,尽快、科学的做出应用协同商务、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业务模式重组、产品协同研发和信息技术的决策,并逐步落到实处。具体而言,就是将企业的管理技术、研发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应用,推动供应链协同商务模式、相互信任和双赢机制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创新、产品研发模式和设计理念的创新、产品制造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从而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
增强风险意识,积极地防范风险,是实施信息化项目中必须认真考虑的事项。风险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它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评估与控制,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多的安全保障。由于人们对于信息化项目的认知不够完整,另外,信息技术的载体不容易被人们直接感知,以至人们对于包括技术、沟通、管理的一些重要因素的变化情况很难预先完全把握,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容易造成对于企业组织架构的损害和经济上的损失。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减少损失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除了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和按照科学的方法有步骤地提出系统防范风险和解决问题的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合理的方法辨识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找出不同的风险来源,区分风险因索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且对于不同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防范与化解的措施。
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是让相关人员提出合适的问题,在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上作出恰当的判断与选择。那么,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应如何降低或规避风险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与中小企业主和广大读者朋友们进行交流:
1、公司内部管理部门存在的风险
成功的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首先需要管理层对信息化的价值透彻理解,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为上信息化而信息化。企业高层必须要在人力、物力、财力及战略发展规划上给予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并明确项目管理机构和职能。领导的重视,势必带动各级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为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确保信息建设的顺利实施。
信息化是一个管理理念上的改变,而不仅仅是一个项目。不少中小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尚未认识到这一点。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仅由技术主管负责,缺少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积极参与,项目经理由技术部门的领导担任。管理观念的转变还体现在信息化系统实施过程对企业原有的管理思想的调整上。信息化不仅仅是用一个系统或买一套软件,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整套先进的管理思想。只有深刻理解、全面消化吸收了新的管理思想,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才能充分发挥系统带来的效益。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转变管理思想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痛苦过程。顺利转变管理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是信息化成功推行的最关键的因素。企业的领导层要站在企业整体战略规划的高度来考虑信息化。站的越高看得越远,做出的规划实施成功的把握就越大,信息化为企业做出的贡献也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