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88年,40多岁的邱俊邦曾考虑要休息一下,“因为创业七、八年来太辛苦了,几乎没有个人时间,亏欠家庭和小孩很多”。但休息几个月后,他又觉得很无聊,还是怀念以前的紧张日子。最终,他和朋友又创立了QSI,并于1994 年上市(编者注:IDT于1998年收购QSI)。
全力推动NetScreen
美国很多知名大公司最早都是由天使投资人发掘、培育的。对硅谷许多成功的企业家来说,做天使投资人的确是在叱咤风云之后的另一个延伸舞台,邱俊邦也不例外。带领公司上市之后,邱俊邦便将管理权移交,进入半退休状态,开始做天使投资。
1997年底的一天,好友周顺圭(编者注:半导体行业资深人士,曾创立多家企业,两人从在日本读书时就建立了友谊)找到了邱俊邦,“有家公司不错,你可以帮帮他们。”这便是邓锋、柯严、谢青三人创立的NetScreen,当时在一个很小的房间里,条件很艰苦。“他们很刻苦,跟我们最初创业时一样,我就很有兴趣。”
这时的NetScreen公司也碰到了邱俊邦创业时同样的困难,“想找投资人,但是没人认可”。他便找了几个从高科技公司出来的朋友,一起投了100万美元。几个月以后,NetScreen进展顺利,邱俊邦觉得除了钱以外,自己还应该更多的帮助这家创业公司,“我是半导体行业出身,不懂得IT,就想在IT行业找个有名的人进来,便找到了当时思科的二号人物弗兰克·马歇尔(Frank Marshall) 。”
马歇尔有很强的技术背景,也有丰富的运营经验,还很正直,是难得的全面人才。他正好要退休,当时有一家跟NetScreen做同样产品的以色列公司也在找他,他表示不能同时帮助两家竞争的公司,只能选择其中一家。后来经过考察,马歇尔认为NetScreen的团队和技术都很棒,决定加入,“本来要请他当总裁,但他不愿意,就进了董事会”。
找到马歇尔是公司一个很大的突破。他对NetScreen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指点和调整,还和邱俊邦等人一起追加了100万美元投资。创业初期,NetScreen的股份结构为创始团队占85%,天使投资占15%,现在则变成创始团队占80%,天使投资占20%。富有经验的马歇尔认为NetScreen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可以做成一家大公司,但需要大量资金,当时身为红杉资本顾问的他就做了推荐。
作为介绍人的马歇尔需要回避,而工程师出身的邓锋等人还不太懂得投资,邱俊邦便代表NetScreen去跟红杉谈判。红杉是美国的老牌VC,显得“咄咄逼人”,坚持要以邱俊邦等人之前的入股价格来投,出200万美元占20%的股份。邱俊邦虽也十分看重红杉能带来资金以外的价值,但也不想让步,经过反复商讨,红杉最终出资400万美元获得20%的股份。“这个结果对创始人来说还算不错,因为我们自己之前创业时对股权结构没把握好,就想尽力为他们争取利益。”
由于前期研发投入很大,发展良好的NetScreen很快又面临资金短缺。那时,已经有公司想以3亿美元进行收购,马歇尔很懂这个行业,觉得远不止这个价钱,建议拒绝。红杉则表示可以继续投资,但提出的条件则更苛刻。“我觉得创始团队做得那么辛苦,这样太不公平,就又出去帮他们找投资。”利用自己的关系,邱俊邦最后找来两家台湾VC,其中有台积电下面的AsiaTech,另外还有Juniper公司,一共融资800万美元。
除了帮助完成两轮关键的融资,邱俊邦还帮助NetScreen引入了多名关键的管理层。由于创始人都是技术人员,没有运营经验,他和马歇尔找来了曾任SUN公司执行总裁的托马斯(Robert Thomas)担任总裁兼CEO。2001年底,NetScreen上市,挂牌首日,市值高达24亿美元,两年多以后,以43亿美元被Juniper收购。
如果出现个性冲突,就可能会影响工作,其他冲突也会随之产生——这就会降低...
面向服务的架构(SOA)也许被过分夸大了,但它的确能够降低成本并使集成更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