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信用卡 来源:BNET商业英才网 作者:夏县明
截止到2009年3月底,国内信用卡发行银行已接近30家,其中有17家银行的信用卡累计发行量超过了50万张的规模。除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全部发行了信用卡外,很多地方性银行都正在积极发卡或筹备发卡。2008年1月,北京银行也开始了信用卡业务的小范围试水,杭州银行、重庆银行等也在该年度实现了信用卡首发。
表:2007-2008年中国各所有制银行发卡情况一览
项目 |
2007年 |
2008年 |
国有银行 |
工行、建行、农行、中行、交行 |
工行、建行、农行、中行、交行 |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
招行、广发、中信、民生、兴业、深发展、光大、浦发、平安银行、华夏银行 |
招行、广发、交行、中信、民生、兴业、深发展、光大、浦发、平安银行、华夏银行 |
城市商业银行 |
上海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天津银行、汉口银行、大连银行、江苏银行 |
上海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天津银行、汉口银行、大连银行、江苏银行、北京银行、杭州银行 重庆银行等 |
农村信用社 |
-- |
江苏农村信用社、浙江农村信用社 |
注:斜体为当年新增发卡行
资料来源:力勤资讯研究部 09.04
中国信用卡卡量进一步加速增长,发卡数已从2003年中的300万张、2005年中的1200万张,增长到了2007年中的4300万张,规模每年翻一番。权威的调查机构麦肯锡表示,信用卡正迅速成为一项主流的银行产品。这一情形显示了4年“圈地运动”之后,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初步规模业已形成。卡量的进一步加速增长,主要来自于发卡银行向大众市场客户的渗透—大学生、特定消费族群甚至未成年人都成为发卡银行的营销目标。另一方面,发卡数的增长还来自于现有持卡人持卡数的增加——招商银行、广发银行、建设银行等信用卡业务“先发”行的“卡户比”(一户多卡)问题估计更为典型。
在中国信用卡市场现状,我认为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指出的大陆持卡人信用卡偏好的新变化。随着信用卡文化的逐步形成、用卡行为的快速演变,中国信用卡市场已表现出一些与本地区成熟市场,如香港和台湾相似的特点。例如“圈地运动”之外,各发卡行普遍不太关心的“主信用卡”(主要使用的信用卡)问题——受信用卡便利性/安全性以及与之挂钩的刷卡营销奖励的影响,现有持卡人广泛使用信用卡;但与成熟市场(如香港)不同的是,大陆持卡人消费支出尚未集中在主信用卡上。这一情况表明消费者尚未建立对某一具体品牌的忠诚度,持有多张卡用户的主信用卡支出比例:中国大陆为52%,香港为66%。由此可以断定,在各行大力开展刷卡回馈的“全民喜刷刷”运动中,多数的持卡人是在“朝秦暮楚”。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持卡人对于“借贷”的态度。据报告,尽管多数中国居民依然不倾向借贷(51%的受访者认为借贷是“危险的”),但高收入阶层越来越乐于使用信贷。认为借贷能提高生活质量的中国大陆富裕阶层受访者比例明显高于香港(分别为31%和17%)。这一情形是多重因素使然:各家银行在信用卡营销的持续努力;余额代偿、分期付款等各种灵活借贷形式的广泛推广;资本市场两年的火爆导致了信用卡持卡人理财观念、资金成本认识的“革命”。在中国主要大都市的新富人群中,“卡式生活”和信用卡文化正在大行其道。此等情形的持续发展、未来信用卡利率管制的放开、相关财税政策的完善将使得中国信用卡市场的盈利预期变得乐观。
“天使的另一半是魔鬼”。透过麦肯锡报告,我们看到了中国大陆信用卡市场饱含“苦衷”的现状以及可以预期的繁荣未来,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风险端倪。这种端倪来自于发卡银行日益激烈的竞争,也来自于持卡人偏好和整体市场的“港台化”。根据笔者的观察,大陆的信用卡市场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出现了诸多华人社会成熟信用卡市场的共同特征。近年来,中资银行层出不穷的“造卡运动”、信用卡卡面设计新奇乖巧的“概念”与港台、新加坡信用卡市场几乎如出一辙。此等时尚化潮流以华人地区的信用卡市场为最,由此令人不得不思量未来之隐忧。
其一是信用卡发卡的泛滥。隔海相望的中国台湾的信用卡增长情况与大陆大相径庭:根据台湾金管会2007年7月的统计,台湾一年减少的信用卡达370万张,呈现10%的负增长。就其缘由,台湾金融开放以来,银行抢夺激烈、发卡太过泛滥,900万合格持卡人持有近4000万张信用卡。由此,“剪卡风”逐渐盛行。
其二是持卡人恶性透支以及可能导致的“卡奴”和系统性金融风险。虽然两岸的发卡情况有所不同,但是同样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与消费习俗,台湾社会的信用卡景况、严重的“卡奴”问题足以证明市场文化与消费行为是完全可以塑造的。即使今天的持卡人恪守传统文化的理念、排斥“寅吃卯粮”借贷度日,但未来各色因素完全可能颠覆这种传统。
中国信用卡市场已从“圈地运动”进入“精耕细作”时代。报告提示我们,这个时代的宏观金融政策、银行营销和广告文化对于市场和持卡人的塑造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