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信用卡 来源:BNET商业英才网 作者:夏县明
信用卡从2003年在我国出现之后,发卡量猛增。有的人还拥有10多张卡,成为“卡奴”。
这些“卡奴”的出现是从货币经济到信用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信用经济不是以赚多少作为消费的标准,而是建立在未来可以偿还多少的基础上进行超前消费。这些“卡奴”正是信用经济的坚决实践者。但遗憾的是,他们忽略了信用经济的本质,也就是诚信。超前消费必须建立在未来可以偿还的基础上,所以很大程度上是在盲目实践。
如果没有从'卡民'变为'卡奴',我们还无法对这种超前消费提出异议。毕竟,人的一生收入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每个人在人生每一阶段的消费观念却不尽相同,他们完全可以全面估计自己的未来收入,做出超前消费安排。 有一个经典的笑话,就是说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在天堂的经典对话。但是,我们发现现在许多人对超前消费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向着盲目畸形的方向发展,卡奴的出现反映了社会消费心理的微妙变化。在过去,量入为出一直是最朴素的消费观念,但信用经济的到来对这个观念形成冲击。随着从心理上逐步接受,社会上的攀比效应促使年轻人开始无限制消费自己的信用,通过信用卡来得到过去原本无法得到的东西,但这种消费并没有还款能力作为基础,或者他们夸大了自己的未来还款能力,因此必然出现债务缠身的局面。
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信用经济的盲目实践,可从两方面来分析。
第一个方面从信用卡申请人角度。申请人理财能力严重不足,财务知识包括信用卡知识缺乏,
这是他们成为“卡奴”的主要成因。
一项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上海某调查机构曾经对上海市内信用卡使用开展调查,结果发现,受访者中43%的人手中拥有2~3张信用卡; 22%的人认为自己的信额度不够用,希望能扩大。此外,有半数受访者表示自己有个人负债,其中26.4%的人承认自己每月薪水用到1元不剩,是典型的“月光族”。这些都反映出他们对消费、收入以及负债不能很好进行调节。
第二个方面来自于银行。银行发卡的随意性对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正是银行放款时的随意性,使得大量本不具备相应还款能力的人群获得了更高的信用额度,使得原本只能贷少量款的人获得了更多的贷款,同时也间接促成了“卡奴”队伍的壮大。
我国商业银行为吸引办卡使用的“致命”招数就有以下两种:一是开卡门槛低而且送大礼。只要提供一张身份证复印件,就可以轻松在任何一家银行办到信用卡,并获得减免首年年费,以及各种开卡大礼的优惠。从最初的送一个小礼物,到后来的电熨斗、吸尘器,再到澳西努床品四件套,甚至价值近千元的折叠自行车,银行送出的开卡礼物正在逐步升级。如此诱惑之下,很少有人不心动。二是信用额度被无限放大。在信用卡审核方面,商业银行之间尚不能完全联网,于是造成的一个实际情况是某人可能在A银行申请了2万元的信用额度,这已经是根据他的收入状况所能拿到的最高信用额度了,但B银行对这个情况并不知情,它很快又批了15000元的信用额度。同样的做法,几家银行下来,同一个人达到的信用额度可能超过10万元。 由于信用额度通常超过自己收入的4倍甚至5倍,消费的随意性就很容易造成超支,于是不得不动用起银行提供的“最低还款”服务殊不知,如此一来,就掉入了循环信贷的“陷阱”。每天以日息万分之五的利息向银行借贷,如此本息累计,自然不堪重负,最终沦落到“卡奴”的悲惨境地。
对于这批信用经济盲目实践者的“卡奴”,我建议国家要尽量开设这方面的教育, 给与人们正确的引导,同事也要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和相应的处罚措施。申请者要合理预期自己的收入和偿还能力,做诚信之人。因为如果没有了诚信,就失去了建立信用经济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