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关心獐子岛(002069. S Z )的股价,但用不着我解释股价的涨跌。我只向投资者解释企业运行的健康程度,我很负责任地讲,公司持续发展没问题,肯定越来越好。”大连獐子岛渔业董事长兼总裁吴厚刚坐在《英才》记者面前,如此说道。
2006年9月28日,距离大连东北56海里黄海上的宁静小岛獐子岛一举成名。IPO募集7 亿元并不起眼,而60.89元的开盘价让獐子岛一跃成为深市第一高价股,其后獐子岛股价持续攀升至100元附近,最高创出了151元,曾在近3个月内接连稳坐当时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宝座。但随后又像过山车一样,跟着大盘应声而落。
“黄海深处的一面红旗”、“海上大寨”、“海底银行”……这些带有历史烙印的称号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獐子岛在不同时期的共同特点——海洋资源丰富。现在,獐子岛已经成为一个被公司化、商业化改变命运的小岛。其样本意义在于:整座岛就是一家企业,整座岛的资源就是公司的资本,岛上渔民变成企业员工。
獐子岛一直按照吴厚刚的设计往前走,价值也从3亿增加到59亿市值(根据7月20日收盘价),现在,对于吴厚刚给投资者“越来越好”的解释,我们更想探究他的信心所在。
底子 独一份资源
北纬39度是稀缺资源,吴厚刚承认,这一优势将长期为獐子岛的效益增长提供动力。
吴厚刚生在獐子岛,年少时就经常听到关于这片海域的美丽传说。现在传说变成了獐子岛独一无二的优势,并在资本市场上搅起波澜。
“北纬39度的地理优势和110万亩海域,这是我们独有的。其他的比如渠道、品牌,竞争对手都能够复制,但谁也复制不了我们的地理位置,复制不了我们的海洋水源。”这是吴厚刚的底气所在。
与此同时,对于这片海域的开发,在吴厚刚的计划里,早早成为我国海底养殖第一家——就是选择品种良好的扇贝、海参、鲍鱼等海产品的幼苗,将其撒播到适合自然生长的海域,无需人工饲养,经过自然生长之后进行捕捞。
不过这一引自日本的养殖技术在当时遭到很多渔民的反对,甚至有人称这种做法“生不见贝,死不见壳”。“就把人民币往海里一扔,几年后,万一拉不上来怎么办呢。”当时,每只贝种的价格是五分钱,吴厚刚说他常被人骂是败家子:“把五分钱的钢蹦往海里扔,往海里撒,这不是败家子嘛。”
现在,这种适合的养殖方式已经在这片海域全面普及,对于獐子岛的产品规划,吴厚刚更是信心满满。早在獐子岛上市的时候,吴厚刚就说过三个“永不”:永不饱和的市场,经济越发展,市场就越有需求;永不泛滥的产品,獐子岛不去做违背品质的任何事;永不枯竭的海洋,金矿、银矿越开采越少,唯独海洋资源永不枯竭。
“我们不仅产业链很完整,而且独享了海域资源。这正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不过,随着企业规模扩大,海域面积的限制也可能成为獐子岛发展的瓶颈。
2008年12月,獐子岛发布公告称:已与大连市长海县海洋乡投资发展管理中心就海洋岛西部深水区约200342亩的底播增殖海域拟订的转让海域经营合同,公司将取得该200342亩海域的15年使用权。在獐子岛的“围海造企”已见成效,对獐子岛周遭海域实现了良好的整合。
吴厚刚计划把北纬39度的海域整合起来,一种是通过合作的方式,另一种就是直接购买。“现在我们在山东两个县市已经有了我们的区,有条件,我们将不断地扩大规模,那么在积聚资源的同时,要做强我们的品牌。”
把触角伸到山东之后,吴厚刚也在考虑,是不是该抓抓獐子岛的“面子工程”了。
外包给中国的好处显而易见,对成本效益和生产效率来看,都是双赢。但是理解...
寻找一家公司去收购,很像约会——在行动之前,你必须先调查对方。您怎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