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 文章页
周宁钢铁侠
字号:

类别: 组织管理 时间: 2009-12-31 来源:《创业家》杂志

标签:创业

摆在周华瑞面前最大的困难是那张薄薄的一纸批文。

在周华瑞之前,上海已经有了19家钢市,全部是国营,都因为经营不善处于亏损状态。周华瑞去钢材市场管理办公室申请批文,意料之中被拒了。周华瑞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天天去软磨硬泡,解释自己“前店后库”的创新之处,强调民营企业经营钢市的长处。时间长了,人家竟然被他感动,就真的给了他一纸批文。

批文拿到后,周华瑞建起了当时上海最大的钢材市场——上海逸仙钢材现货交易市场。然而,招商又是一道坎。钢市的做法让钢贸价格一下子变得很透明,于是遭到贸易商的极力抵制。当时市场有78个席位,勉强入驻12席以后,就再也无人问津。钢市生意如何持续下去,周华瑞想到了他带出来的周宁同乡,希望此时能有人伸出手帮衬他一把。然而,事与愿违。

就在这个进退两难之际,亚洲金融危机突然爆发,很多钢贸企业应声倒闭,而周宁人再次抓住了机会。上海倒闭的第一批钢贸商中,以浙江商户为首。作为此前上海钢贸市场的强者,浙江商户在上海的钢贸企业都是单打独斗,互相没有帮衬,因此在金融危机面前毫无抵御能力。而周宁商户以宗亲为纽带的小团体相对结实一些,危机使周宁人意识到团结在一起才能更好地生存。周华瑞的钢市模式在危机中显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各环节分工明确、协同发展,一时间生意十分兴旺。

而钢市模式将一部分周宁人从零售商变成了批发商,这些批发商又变成了很好的支持周宁人创业的后台。有了钢市,一个毫无积蓄的年轻人,从亲戚朋友那借用几万块钱就能在市场里有一个摊位,再从市场抵押一批钢材自己找到买家循环往复,不用多久就能独立支撑起一个不小的门店。钢市把周宁人从事钢贸的门槛降到最低。

周宁钢贸商圈借此迅速壮大,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到今天,周宁人已经在上海开了16个钢市,而他们经营流转的钢材几乎参与了上海每一处土地的开发和建设。

“如果没有周华瑞,周宁人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周华瑞就像是黄埔军校的校长,在他的钢市里,批量出了几千个大小老板。”一个钢贸商这样对《创业家》记者说。

抱团取暖

1990年,邓小平在上海提出了“开发浦东、开放浦东”的号召。上海的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有建设就要有施工,有施工就要有建材。第一批来到上海的周宁人误打误撞从事的建材生意,给他们带来了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机会。1993年,国家放松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允许民营企业经营钢材贸易。政策的开放给原来只能倒腾小五金、小配件的周宁人打开了一道更宽广的门。从此不用再看国有钢贸企业的脸色,周宁人可以直接从钢材生产企业拿货。由于船小好掉头,他们能迅速满足市场的需求。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是周宁人的创业天堂。

几乎每一个上海新开的工地周围都会第一时间入驻钢贸企业,而这其中一定有周宁人的身影。当时,那些企业都还只是“搬砖头”的小公司。这一时期,与周华瑞同一批来上海的周宁人迅速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积累,他们成了当时家乡的创业楷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随他们的脚步来到上海。现任上海周宁商会会长周培建就是其中之一。

周培建刚到上海的时候,先到周华瑞的公司工作,慢慢地在这个行业积累了自己的资源和人脉。周培建开始想要自己创业,“华瑞,我想自己出去闯闯。”“没问题,需要帮助随时说话。”这样的场景在早期的周宁帮里随时可见。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