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自然不会是李想的首要选择。但他有一前一后两个难点。
第一个难点。2007年开始,已经有几千万收入和一定利润的泡泡网想尽一切办法要上中小板,或者至少是创业板。整个团队都已经翘首以待:上市成富家翁。但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在2007年骤然变化,形势急转。上市泡汤了,但早已被上市激发起来的兴奋的人心却难以被抚平。当时的情况是,群情愤懑,泡泡网第三大股东邵震套现走人,走之前已经对李想恶言相向。这就像是喊上市喊了十年的金山,每一次上市泡汤,都会走一拨人。李想感觉到“团队要散了,没退路了”。
这个时候,有一个投资商出现,愿意给泡泡网上市的PE值,而且,整个团队还能持有一定的股份,在这个架构下继续做事业。李想说:“换成是你,你做不做?”
就是这个关卡逼李想走上“卖掉”这条路。也许背后的终极原因可以归结到泡泡网和李想自身的条件不够去,但是,最直接的那个原因就是:突然颓废的2007年,也就是“时机”二字。
但为什么李想没有继续在泡泡网,而是另起一摊?这关系到第二个难点。
很简单的一个判断:李想认为,泡泡网没办法后来居上,超过中关村在线和太平洋。“它们两家每天工作12个小时,我不能让员工工作14个小时,那会死人了。我们做的事都一样,资源都一样,都干12个小时,但是时机不一样,它们有先发优势,并且数码产品早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过了这个点,我累死也超不过它们。”
但同时李想发现,其实同样的付出和同样的经历,在另一个市场,就完全有机会做成第一。因为这个市场,正在经历由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规则需要重新确立,而不再是数码产品市场上那样“老大制定规则,它做蠢事我就必须跟着做蠢事,比如为卖广告就要做一堆的公关配合”。
这个市场就是汽车。所以李想干干脆脆地放弃泡泡网,全力投入汽车之家。后来的结果证明了李想的判断。汽车之家2009年成为行业的绝对老大,第三方调研显示汽车之家流量占所有汽车类网站资讯的50%。
不过,需要站远一点看。充其量,汽车之家也只是一个垂直领域的资讯门户,同等的领域还有比如房产、游戏、股票等等,而这些领域早就有规模更大甚至上市的公司。在互联网的那张天高地阔的大图里,李想所占据的位置绝对算不上主流,仅仅偏于一隅。李想为自己挣回的这点面子,只是一张小面子。汽车之家一百来人的团队在2009年实现的收入是一个多亿,无论总值还是人均两项指标,在今天闯荡互联网的80后里都无出其右,而这正好隐射了80后在互联网里的集体边缘化。
在这里可以清点一下两拨人,看看他们的年龄和背景。第一拨,今天中国互联网的统治者,大集团的掌舵者:以马云和张朝阳起头,1964年出生。朱骏1966年,沈南鹏1967年,李彦宏1968年。接下来是梁建章、雷军、曹国伟,1969年。再往下,周鸿1970年,丁磊、马化腾、池宇峰都是1971年。陈天桥收尾,1973年。这一拨都是出生在1964~1973年的十年之间。
第二拨,最近两年崛起的新势力的代言人。开心网程炳皓,1972年生,在新浪工作10年;优酷古永锵,1966年生,在搜狐工作7年;京东商城刘强东,1973年生,做了N年的IT销售;拉卡啦孙陶然,1969年生,曾参与创办恒基伟业,后投资蓝色光标,现任拉卡啦公司董事长兼总裁;3G门户邓裕强,1976年生,北大毕业后工作4年;UCWeb的梁捷和何小鹏,1976年生,创业前在公司打工5年。换句话说,最近三五年在电子商务、社交网络、3G无线、视频分享几个主流领域异军突起的人当中,也都基本逃不出1964~1979年这一大致的时间段。80后在这一拨的新兴潮流里,基本失语。
对李想发问:你为什么没有在放弃泡泡网后,切入社交网络、电子商务或者视频分享、3G无线这四类占位更优的互联网市场?而实际上,早在2007年李想就注意到了PPG,他常对左右人说:这个东西很有潜力。
李想的回答是:“我想过这个问题,但我们并不擅长这些新的领域。坦白讲,跨度太大的事我们一定做不了,比如纯技术类。我们的技术人员都以大学毕业生为主,我们本身是一个产品驱动而不是技术驱动的公司。比如开心网要做那么多动态页面和管理几千台服务器,这事我们没法做。再比如电子商务,涉及复杂的实体货物的存储和物流,我们也没法做。”
归根结底,在这些新领域井喷的前夜,李想们并没有准备好相应的技能和资源,而那些比他们更年长、在主流互联网公司或者某垂直行业里磨砺多年的“老人”,则准备好了。于是李想做出了一个探索与稳妥并重的选择:还是做垂直行业的资讯和服务,这是他所熟悉的;但选择一个新的垂直行业——汽车,这是一个相对空白的市场,有机会做成第一,并且成为这个细分市场的规则制定者。
所以,这是一个极为现实并且理性的选择和结局。李想对畅销书《异类》里的一个事实和一个结论印象深刻:那些至今仍然掌握IT产品命脉的人都是1955年前后出生的人,因为正好他们在20岁这个黄金年龄赶上了1975年所发生的PC产业的萌芽。比如盖茨和乔布斯,都是1955年出生。而无论1965年出生的美国人里有没有更聪明更热情的盖茨和乔布斯二号,他们已经不可能冲破老一代10年建立的门槛。
戴志康:无知者有畏
80后在互联网的尴尬:
● 互联网最好的时候被70后赶上了。现在的环境、时机都很恶劣。80后只能捡点残羹剩饭,看哪儿还有点需求没被满足做一做;
● 小公司创新是必须的,但成本很大;大公司可以一直用一种保守的跟进策略来实现市场和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同为80后在互联网里的代表人物,戴志康的道路与李想截然不同,他选择的是一个想象空间较大的横向领域,企图提供一个互联网通用产品和服务,即类似于IM或者搜索那样的集论坛、SNS、虚拟货币于一体的基础设施。这把戴志康置于最主流最血腥的互联网战场。
但是,或者当然,两位对于80后在互联网的现状都是同一个认识:尴尬。所谓殊途同归。
戴志康说:“互联网上任何一个公司都很难逃脱一家公司的魔掌。”这家公司是谁?不用明说。此公司在产品战略这个层面正好处于Discuz的下游。其逻辑是:BBS称得上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场所,但网友在BBS里认识之后的下一步是干什么?答案是:加为QQ好友,私下里慢慢聊。所以某种程度上,戴志康的Discuz所做的,即是孜孜不倦地为QQ贡献高质量好友的来源,等做完这个活儿之后,就被遗忘掉。所以,包括Discuz在内的很多公司都“在无形中帮着QQ树立它的核心竞争力”。
但这个现实又无法改变。对于同样做SNS的51或者开心,它们的用户都是QQ用户的子集,并且它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是QQ的子集,再甚至它们的资金和资源最多也只能占到QQ的一个小比例。这种格局下,竞争就会异常悲壮。
举个例子。2009年6月15日之前,开心农场这一款游戏在基于Discuz的社交网络上基本处于每月30%以上的快速增长。但在6月15日之后,这个增长曲线就陡然变平了。为什么?因为2009年6月15日这一天,QQ的开心农场上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