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 文章页
马云创业兄弟的不同人生
字号:

类别: 组织管理 时间: 2010-04-12 来源:《创业家》 作者:刘恒涛

标签:创业

直到现在,张斗还记得那个晚上他和谢世煌的对话。当时,张斗在阿里巴巴做高级经理,谢世煌是他的顶头上司。他们是哥们儿,住在一个宿舍里面。

“他问我,如果阿里巴巴死了会怎样,我说阿里巴巴死了你还活着,你还要继续你的生活。”当时阿里巴巴已经拿到两轮融资,谢世煌自己挣的那点钱都投进去了,算起来已经身价不菲,在这之前,这位马云在外经贸部的前同事,跟着马云创业,已经死了三次。

那是在2001年前后,当时阿里巴巴的境况并不是那么好,一年后,张斗辞职离开阿里巴巴,谢世煌则选择了坚持。

近十年过去,阿里巴巴已经在香港上市,谢世煌如今是阿里巴巴投资部总经理,按股价折算,身价5亿美元。而张斗则做过两家公司,2009年开办了一家新公司,正处在起步阶段。

那个不安分的人

张斗2000年进入阿里巴巴,可以算是阿里巴巴元老级的员工。当初在阿里巴巴,他的工号是126,那是阿里巴巴的全球编号,如果在国内,他肯定在一百位之内。直到现在,他还记得自己当年进入阿里巴巴时的情形。

上世纪90年代初,大学刚毕业的张斗辞去了物资局的工作,开了一个信息咨询公司。他通过拨号上网,把新华社发布的伦敦交易所棉花、钢铁的价格拷贝下来,给当地的企业发传真,或者印成册子送给他们,一年收取五千到八千的信息费。仅靠这一生意,他很快步入小康,买了笔记本电脑、大摩托和手机,在当地过着非常舒服的日子。

随后,他又做起了卖酒的生意。他的家乡生产一种白酒,每年大量走私到国外,但没有一瓶正式出口的。酒厂的厂长答应给张斗每瓶0.75美元的批发价,张斗到网上一搜,发现美国一瓶酒要卖30到40美元。他开始通过网络,向国外销售白酒,光向国外投递样品就花掉了十几万元,但到最后发现这个生意根本没办法做,因为白酒的消费需要很强的文化特征,他无法打开市场。

他根据自己销售白酒的经历,写了一篇《让Internet充当商业间谍》,发在当时的《计算机世界》杂志上,并且留了自己的电子信箱。阿里巴巴当时的一位负责人据此联系到了他,两人因此交流了一段时间。

2000年正是互联网最火爆的时候,在《计算机世界》那位编辑的忽悠下,张斗明白了什么是风投,知道了如何写商业计划书,于是来到北京,想在这个大都市里淘一把金。那位编辑送给张斗几张票,其中有一张就是在国贸马云的演讲,就这样,这位在三线城市成长的草根青年,见到了日后名扬中国的阿里巴巴创始人。  

“因为之前马云的中国区总经理给我打过两次电话,所以我对马云是有印象的。”演讲结束,大家都围上去换名片,张斗也围上去,“我就说了一句,我说马总我是安徽的,我叫张斗,跟你们谁谁聊过。他说我听说过你,他跟我说起过你。我说那咱们再聊聊?”在国贸的咖啡馆,两个人坐下来,“马云说为什么不来我这呢?来吧,咱们一起干。” 于是,2000年4月份,张斗从安徽跑到了杭州,成为阿里巴巴的一名业务拓展人员,并帮阿里巴巴赚到了第一笔钱。

阿里巴巴当时做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张斗找到马云的老家嵊州,全世界70%的领带都是那里生产的。他找到领带城的管理机构,说服对方在阿里巴巴建一个网上商城,为阿里巴巴赚到了26万元人民币。

2002年,阿里巴巴虽然已经开始赚钱,但境况仍不是很好。“在阿里巴巴有三种人,一种是我和陆兆禧这样的土包子,游击队出身;另一种是海归;第三种就是职业经理人。”他觉得以自己的资历,在阿里巴巴难以发展,经过综合权衡,他最终离开了阿里巴巴。

“当时我的顶头上司是谢世煌,开个玩笑,他是创始人,我怎么也不能取而代之。”

跟住队或者去创业

2002年辞职后,张斗作为主要创始人,做了一家富媒体广告公司。“就是你打开新浪,右下角冒出来的那个让你讨厌的玩意儿,很烦人的东西。”他是国内第一个做富媒体广告的人,那一年,正赶上张艺谋拍摄武侠片《英雄》,张斗他们把《英雄》的很多片花剪出来,在前面贴上广告,一炮打响。现在这种以视听为媒介的广告形式已经遍及网络了,打开电脑,很多网站都会在右下角蹦出一个“小电视”。

当时的张斗在北京,另外两个人在上海负责技术,张斗负责与新浪谈合作、跑市场等公司运营。那个时候,在北京他连办公室也没有,当时的新浪还在现代城,张斗常跑那里,对现代城再熟悉不过了。

“我就拎着笔记本在底商的咖啡店上网,然后跑到楼上跟新浪去谈合作。”2005年,富媒体广告做到一个多亿的时候,张斗却要离开,他说自己对这种生意有点看不上:“我很看不上那个事,觉得那就是一个赚钱的买卖,是个小生意。”虽然是创始人,但他并没有从公司拿到什么。

随后,张斗和其他几个人做了一家网络电视公司,做了两三年,中间接触到了一家风投,对方和他签订了一个1000万的投资协议,但投资人非要他和当时的PPLive合并,因为投资人觉得他的技术不行, PPLive的两个创始人则更偏重于技术,在用户方面比较薄弱,双方可以互补。“后来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且我觉得很气愤,你本来跟我签完协议了,然后你来要挟我,搞得很难受,我们就没干。”他在2009年和几个朋友重新创办了一家公司,从头开始。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