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队缺席了世界杯,但是中国制造却没有出席,从专供此次世界杯的足球、南非球迷专用喇叭呜呜祖拉、手机链、钥匙扣、国旗、荧光棒、帽子、墨镜、望远镜等,中国元素无处不在。但是,这些“中国制造”绝大多数无法让人“骄傲”。一种响彻全球的喇叭呜呜祖啦90%产自中国,南非赛场零售价比出厂价翻了30倍,而工厂利润却不足5%,不仅仅是呜呜祖啦,在整个南非世界杯赛场内外,无处不在闪耀着“中国制造”的身影,世界杯有多少球迷用品是中国制造,巨额利润都被谁赚走了?世界杯结束后的中国制造将往何处走?
“中国制造”量大利薄
商务部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各类进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商标的不到20%,全国自主品牌出口占出口总量不足10%。以纺织业为例,我国是纺织品出口大国,但50%的服装为来料加工,30%以上由进口商提供商标、款式、纸样,进行来图来样加工,自主品牌只占10%左右。
根据商务部的分析数字,我国平均出口一件衬衣能赚0.3美元,出口八亿件衬衣的利润才能买一架空客A380飞机。而在2005年度 “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我国仅海尔、联想、CC TV和长虹四个品牌入选,2006年度虽上升到六席,但仍仅占排行榜的1.2%,远低于美国拥有的 245席。
由此看出,中国虽然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国内品牌培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自主品牌少,出口利润低,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与国际品牌相比,中国制造业存在巨大差距。以NIKE为例,在国际体育用品营销市场上,耐克(NIKE)一直深受各国青年人追捧。但事实上,NIKE从未自己生产过一件产品,他们经营的是品牌理念。
尽管中国本土品牌经营发展较快,但与世界著名品牌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我们发现目前中国品牌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
品牌建设忧患:
1、目前,中国没有成熟的品牌理念,品牌培育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成熟的品牌培育体系存在较大差距。
2、知名企业少。一方面我国应该继续扶持这些大型企业集团成为世界驰名品牌,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培育民营企业的自主品牌。世界驰名品牌集中在消费品领域,中国基本集中在资源类企业、国有银行、电信等部门。消费领域和汽车行业应该有很大的培育自主品牌的空间。
3、品牌的重要作用没有显现。如果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全球共有8.5万个品牌,其中著名品牌所占比例虽然不到3%,却拥有世界40%以上的市场份额,名牌产品的销售额占了全球销售额的50%。据测算,目前美国品牌所创造的价值占GDP的比重达60%,而在中国却不足20%。
有专家分析,虽然中国已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大多数在替外国品牌做“贴牌”生产。
品牌建设缺陷:
中国是制造大国,却是品牌小国,这是不争的事实。从长期来看,我国仍处在品牌培育的初级阶段,借鉴品牌强国的经验,以政府为中心开始推动的品牌培育任务依然非常艰巨。
一,部分地方政府急功近利,对于企业做大做强品牌危害不小。品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文化、技术、管理、营销等要素的综合反映。一个好的品牌是企业经过千锤百炼锻造出来的,是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使用、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企业打造品牌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急功近利、三年五载是搞不好品牌的。
二,由于部分地方政府急于打造品牌,追求政绩,过多地以政府行为干预企业生产,造成企业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下“砸牌”。江西某知名白酒生产企业,上世纪80年代时产销两旺,名噪一时。但是,由于政府部门的干预,企业盲目扩厂,生产车间甚至建到了乡里、村里,使一个好端端的酒类品牌很快遭遇市场无情的“冰封”,企业一度陷入困境。这种例子在中国企业界屡见不鲜。
三,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不力,导致品牌保护不力,假冒品牌多,打假难度大,制约着企业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
品牌建设涉及政府各个部门,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协调统一。商务部门牵头搞品牌,要是工商部门、税务部门、药监部门不配合,再努力也是白搭。但目前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这方面的配合显然是不够的。
四、中国消费者品牌意识普遍比较薄弱。中国消费者品牌化消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消费者尚未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消费标准和消费认知,民族品牌意识淡漠,崇拜洋品牌、轻视民族品牌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