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专题

BNET Feature Package

The Great American Business Model

中国品牌国际化难在哪里?

来源:BNET 商业英才网 作者:尹轶男

一种响彻全球的喇叭呜呜祖啦90%产自中国,南非赛场零售价比出厂价翻了30倍,而工厂利润却不足5%,不仅仅是呜呜祖啦,在整个南非世界杯赛场内外,无处不在闪耀着“中国制造”的身影,世界杯有多少球迷用品是中国制造,巨额利润都被谁赚走了?世界杯结束后的中国制造将往何处走?

在《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中,并没有中国企业的身影。《商业周刊》对全球品牌实力的确认,是该品牌的市场领导力、品牌稳定性和全球普及率,而这些恰是中国企业的软肋。与世界知名老品牌相比,中国企业即使有上百亿身家,但其品牌的市场领导力、品牌稳定性以及全球普及率都难与其在同一层面对垒。

中国品牌国际化,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国外市场的“不信任”。在许多欧美消费者眼中,“中国造”还远不是“高质量”的同义词,因此许多中国产品到了国外,不仅不想突出产品的制造地,而且想方设法加以淡化或者掩盖。即使在美国做得比较成功的海尔,也常常被当地人误认为是“德国品牌”。

中国品牌国际化的另一个难点在于,中国企业总体上没有独特的、创造性的产品,我们推出的品牌产品大都在欧美发达国家早已存在,且已有了强势品牌。要想从这些品牌中获得相当的(如海尔要在美国市场占第5位,最终进入前3名)份额,必然会受到当地的或先入品牌的反击,会有一个拉锯战。

更多的中国企业,目光仍然紧盯着中国国内市场,毕竟它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消费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中国企业驾轻就熟,有天时地利人和。况且在现阶段,闯荡国际市场对这些企业来说不仅开支过大,而且风险无数。此外,纯粹生产型企业认为品牌遥不可及,没有动力去发展品牌。这类企业出口依赖固定的渠道,自身生产规模小,注重实利,对品牌缺乏长远的规划。其次,做贴牌的企业只满足于生产产品而不去经营商品。中国做贴牌的企业具备了最为过硬的硬件生产能力,但一流的加工厂做不出自己的品牌来。

近年来,不少中国制造企业如海尔、华为、联想、中兴和张裕等在国际市场屡有斩获,但是从目前的国内外销售占比来看,可以称得上“全球品牌”的中国企业却寥寥无几。“中国制造”要想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广泛的尊重和认可,需要为数众多的中国自主品牌来支撑。只有更多的中国自主品牌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进而形成一个“中国制造”知名品牌群体,才能为来自中国的更多产品比较顺畅地进入国际市场做出铺垫。

浏览(|评论(条)当前得分:收藏|推荐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