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创历史新高,而用人单位招聘岗位下降10%——15%,北京、上海毕业生签约率不足三成,广东不足五成。面对此现实,不少人惊呼大学毕业生面临“史上最难就业年”。究竟造成就业难的成因有哪些?为什么难以改变就业难的整体形势?作为应届毕业生该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对此,我们BNET商学院采访了举贤网运营总监刘佳先生。
就业难的成因
今年被专家称为“最难就业年”,刘佳认为就业难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人才与职位相比,供大于求。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应届毕业生的人数突破700万人,而提供的工作岗位只有600万个。在这样的情形下,“择业”变得有些奢侈了,能就业就已经很不错了。第二,大学生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现在很多的应届毕业生,敢想却不见得敢做,敢做不见得落到实处,对于工作总是有过高的期望,比如薪资要求,往往会比企业方开出的要高。职场新人的通病就是眼高手低,不切实际。我想这跟我当年到社会上找工作时的想法是一样的。觉得自己是大学生,觉得自己是个人才,于是找工作的时候,简历只投那些大公司,而且只看重工资高的岗位。现在的应届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也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公司小,工资低,任务重的看不上,总是希望可以去大公司做一份高收入的工作,而事实上却很难很难。现在的企业用人,学历是敲门砖,而真正看重的还是人才的能力。换句话说,谁能够独当一面,谁能够以一敌三,谁能够为公司创造价值,谁才是公司真正需要的人才。很多职场新人都觉得自己还年轻,工作嘛?实在找不到好的,就随便找一个先干着,先养活自己吧。这种现象可以说非常普遍。很多公司,都反映出很多新员工来公司少的3、5天,多的3、5个月就离职了,一方面说明可能公司的项目和发展不适合他,他也觉得挣不到钱所以选择离开,但是还有一部分人是太过浮躁,没有耐性去踏踏实实的做一份在他们看来没意思的工作,于是也一走了之。第三,全球金融危机的后遗症。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影响而引起的那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及那场金融危机带给整个经济世界的后遗症,因为它至今都如影随形。”
刘佳分析说,在今年10月发布的题为《解决债务高企和增长迟缓》报告中,IMF预测,全球经济增长率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3.3%和3.6%,明显低于其在7月以及4月的预测。IMF最新预测中的全球经济前景更为黯淡。另外,欧债危机进一步蔓延开来,甚至都影响到欧盟是否会解体的问题。当然,鉴于利弊的考虑,像德、法,甚至是美国都不会同意其解体。不管怎样,欧洲仍然处于金融危机的风暴眼。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由于利润缩水甚至亏损加重,会采取裁员或者更为谨慎的用人政策。之前,应聘者达到80分可能都会考虑录用,但现在,恨不得120分才敢录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减少人力成本。这样一来,人才就业的难度就加大了。
那么,为什么难以改变这种就业难的整体形势?刘佳认为:“首先,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供大于求,这个现状绝非短时间可以消除掉。其次,应届毕业生的求职观念难以改变。比如一定要找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一定要在一线城市就业,一定要找更为“体面”的工作等等,这些观念如果不能改变,那么整个就业形势也不会好起来。第三,国家相关的政策只是“杯水车薪”。这个其实不用我多说,大家想想就会明白,比如国家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创业,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但实际的执行落实情况却并不理想,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性还比较弱。
就业难的对策
对于应届毕业生该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刘佳给出了他的建议:“首先,必须认清就业现状,了解更多就业机会。很多刚步入职场的应急毕业生,习惯性的“随大溜”,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以及对于某个工作的喜好,盲目盲从的随波逐流。工作不好找没错,但也绝没有到走投无路的地步,但很多人消极悲观,甚至认同大学无用论,看到别人做什么就也想跟着做什么。而实际上,应该多去了解当下的就业形势,多寻找就业机会,给自己好好的定位,先就业再择业。实在找不到工作,那就去到自己的家乡或者一些二三线的城市,我相信机会总是会有的。
其次,要多面思考,与时俱进。很多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给自己限定了一个条框,比如非国企不去,非外企不进,非500强不考虑等等。还有就是跟自己的专业不对口的也坚决不考虑。我做过一个调查,在职场,只有不到40%的人最后从事了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所从事的工作,跟所学专业无关。这个观点,在我的《猎头笔记》里有提及。我想告诉大家,“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应该放宽思路,应该给自己多找几个出口。”
随着就业形势的越来越激烈,同时伴随着越来越高的“鼓励创业”的呼声,各种创业大赛如火如荼地开展,确实吸引了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但是,这些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们真的适合创业吗?刘佳对此表示:“量力而行,审时度势。我不鼓励也不反对。因为从现实角度出发,大学生刚毕业,完全没有市场运作的经验,没有商业头脑,这个时候创业,风险无疑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