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 文章页
马承榕,名副其实的基地王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09-05-13 来源:中国企业家

标签:核心竞争力 投资 培训 商业模式

土地效率当先

新农业公司耗费更多心思琢磨的,是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效率而不是规模。

"靠扩大种植面积来扩大产量,进而放大销售额,这个阵法过时了。"一位匿名的新农业公司负责人借用电影《赤壁》的台词,"这句话让我得罪许多老前辈了,但几年之后,土地更难拿时,他们就不会骂我了。"

提高亩产的新农业做法是这样的:马承榕种蔬菜,要求亩产越高越好,种叶菜,农民一年两茬,他能做到十四茬,植株密度能达到18万株,可谓密不透风。当地农民种蔬菜每年利润不足2000元/亩,马承榕能做到10000元/亩。

张炎夏种水稻则完全是相反的思路。当地亩产平均1000斤,而他的地不超过700斤。水稻并非特色农业,他减少产量不是为控制市场,而是提升附加值。亩产千斤的地,产出的大米2元/斤,可赚2000元。他生产的大米11.8元/斤,可赚8260元。

还有更剑走偏锋的玩法。文山本草有机三七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然,不希望看到大丰收,一旦增产,收购三七的药厂就要压价,"特色农业要保持供小于求,本来农民投入1万元,种两亩,赚1万元;现在投入5000元,种1亩,同样赚1万元。"

新农业公司对土地效率的挖掘,不仅超越小农经济,即使老资格的农业龙头企业也对它们艳羡不已。

马承榕提出判断农业基地运营良好的标准之一是,任何季节都不能有荒地,同一个农场应该看到作物不同生长周期。"要是看到一大片空地,这个企业可能不怎么样。他等于一次性全收获了,然后再育苗,再把这所有地一次性种满。土地规模再壮观,也缺乏合理配置。"

同时,马承榕还钻研怎么回避与基地附近的农户"抢饭吃"。他创业第一年在东北种了1800多亩西兰花,当地信息闭塞,农民不懂西兰花种植。那年天帮忙,产量高,价格好。但第二年就不行了,以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种植西兰花并不困难,周边农民一看赚钱蜂拥而上,马由此撤出东北。

但效率的提升除了有赖于新农业企业家在运营上"挖空心思",还有赖于外部营商环境的改善。

要让土地听话,需要高投入。"800多万投进去就没影了,农业就是这样,投多少钱表面都看不到。"华原(大连)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章祝说,他刚在大连种了600多亩蓝莓。和多数新农业企业家一样,他希望能得到金融体系支持。

张然曾和银行频繁沟通,"难,协调了很长时间,银行需要质押,但农产品怎样定价?"她后来选择和信用社、村镇银行谈,几大主流银行再没找过。尽管农业银行是政策性银行,顾虑也很多。

对农业科技项目的扶持资金,由国家、地方政府、企业三级配套。中央财政偏重于西北、东北等不发达地区,对发达地区农业很少补贴。发达地区财政虽然宽裕,不过农业税取消后,农企对地方的贡献有限,更倾向于补贴能带来实惠的工业。而在欠发达地区,扶持新农业是耀眼政绩,只是囊中羞涩,少截留中央财政拨款已算扶持了。

"也就是10%的地区能对扶持政策执行下去。"上文中匿名的河南农企负责人说。

农民往哪儿放?

新农业起锚后,如何安排一直与土地紧密联系的农民?迄今为止,谁也不敢说找到了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但无论如何,"在中国投资做农业,首先要学会怎么样管理中国的农民。"(马承榕语)

将农民变为工人,领工资,正常上下班,多数人不敢尝试。

"农民和农民工不同,为家庭劳动和为你的积极性完全不一样。"张炎夏说,"人民公社都做不成的事,农业公司更做不成。"

王林也有类似联想,"人民公社不如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因为农民很难考核、控制、奖罚。"

Reply to Story

评论

    暂无评论

我来说两句

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请首先 登录 注册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