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铝195亿美元入股力拓计划告吹,不过是这一年多以来企业并购市场上事先张扬的收购案最终告负的又一例。
其它还有谁?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告负;新浪收购分众,迄今仍悬;平安一年多前要融1200亿人民币买富通银行,化为泡影;国外的案例,微软高调收购雅虎未成,算不算?IBM号称要收Sun却被Oracle突袭抢走,算不算?
去年下半年经济危机刚势如燎原之时,人们纷纷预言,今年会是一个整合年,各行各业的并购案将层出不穷。这个大判断大约不错,但还不够精准。现在看起来,更准确的描述或许是:财务型投资者更多在疗伤、收缩、调整,也许因为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它们的资金来源,而收购市场上的凶猛者基本是业内排名靠前的产业型资本,它们大抵认为,现在是抄底良机;有趣的现象是,抄底者虽众,但多起大手笔、大品牌的明星收购案就是通不过交易成功那道窄门。
看看国内这几起案子。汇源案受阻于商务部审批;新浪分众案,据最近新浪CEO曹国伟透露,其审查也是被商务部一再拖延,而随着分众业绩与股价褪色,新浪起初开出的收购价格已显得不合时宜,恐需新浪分众双方再议;同样,中铝在收购谈判中由主动至被动最终被请出局的转换,也是跟力拓的市场价值起伏有关系——不过半年时间,铁矿石价格、力拓股价都在往上走,力拓得以一改被拯救的位势;而平安的融资大计,则直接被A股投资者汹涌的抗议给吞灭。
萧条中的商业世界,不相信高调、自信的收购者。或者反过来说,高调、自信的收购者,往往只看到被购企业价值低估、其股东急于出手的那一面,却不自知地触碰到萧条世界中的一些敏感神经,于是“黑天鹅”飞出。
萧条期下,政府与监管层对大并购案的放行会更审慎,贸易保护、就业保护倾向常直接体现在它们的决策过程中,特别是那些民选政府,当局更会顾忌此时公众爆发的激愤情绪;萧条期下,公众投资者更在意他们手中的股票真实价值,要实在、稳妥,不太愿意支持企业家团队的激进扩张策略;由于前两者的困难,收购从发起到落定的进程往往会比以往来得拖沓、漫长,于是往往等到收购进行到后半程,市场都变了天,收购的最佳时机错过、收购价格需要再谈判……
你看,大宗收购在萧条之下是不是格外难做、格外需要有专门的技巧与门道支撑?事实上,最近以来,除了像东航上航合并、中投增持大摩这样带有明确国家意图、政治考量的案例,除了美国政府和股东债主急于甩掉通用汽车身上的赘肉而加快其旗下资产出售进程,此外,哪家企业、哪个企业家要想让某桩大收购顺畅而速速地收宫,真的很难。
从某个角度说,这反映出的一个事实是:经济低迷的复杂形势下,单一的企业、某个企业家,很难成为一呼百应的“孤胆英雄”。你要么悄悄地做一些小型收购,要么在做大交易前看清地形形势、事先多方打点,特别是树立好公众形象,谋定而后动,切忌还未落定便事先张扬,一时的高调快感换来的只怕是绵绵不绝的多方掣肘。
我们等着看正在进行中的腾中重工收购悍马大戏,会不会是这样。
寻找一家公司去收购,很像约会——在行动之前,你必须先调查对方。您怎么知...
Chas Edwards警告说尽管小型目标非常有效,但是将定位瞄准更广泛的受众来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