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 文章页
李东生思辨:TCL跨国并购的得与失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09-07-08 来源:《英才》杂志

标签:并购

TCL所遇到的问题,也是其他中国企业在跨国收购中遇到的问题。

李东生力挺国际化的同时,从2009年春天开始,中国企业家纷纷进入海外市场,跨国大收购滚滚向前。
  
在北京锡恩管理顾问公司首席顾
  
问、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专家姜汝祥看来,"TCL国际化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最重要的一笔财富。"
  
TCL所遇到的问题,也是其他中国企业在跨国收购中遇到的问题。在如今并购迭起的浪潮中,重新审视T C L跨国收购的得与失,将使中国企业获益匪浅。
  
在并购汤姆逊之前,TCL还是国产家电和手机的巨头,还在越南跨国并购中,搏杀出盈利的生路,为何在法国却以10多亿元的巨亏告终?
  
这是当时李东生苦苦思虑的难题,也是当下企业跨国大并购过程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深陷泥沼3年

巨亏后,李东生抛弃之前的人情管理,忍痛"壮士断腕"。
  
"并购之初,我们对欧洲市场的难度估计不足,准备不充分,无论是资源、资金、人才储备,还是对欧洲当地市场的了解。这使得整合过程比预计长,代价比预期大。并且并购过程中市场发生了巨变,当时错误地判断汤姆逊的投影电视技术遥遥领先,但国际彩电快速过渡升级到LCD(液晶平板)并迅速普及,这让TCL措手不及。"
  
5年后的李东生在面对《英才》记者旧事重提,对于当年的并购失利,此时的李东生已经练达了许多。
  
实际上,当时彩电行业几经价格战之后,利润率已处在仅仅2%-4%的困境。而在欧洲,运营、员工等成本却高居不下,这使得其盈利能力极低。
  
除了产品利润的瓶颈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TCL内部人士也透露,并购后TCL管理团队集中精力于北美扭亏,欧洲业务策略不当才是主因。
  
当时电视的销售量增长主要在液晶,但TCL却继续大量生产普通的显像管电视机。据市场研究公司GFK的统计,2006年3、4月,平板电视占据欧洲彩电市场销售额的79%,这使得T CL的CRT产品还未上市就不得不开始折价,自然亏损不断。
  
姜汝祥则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最大的阻碍并非业务层面,而是管理模式与团队层面。"管理团队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了解的还很不够,而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速效。产品上优势可以速效,但大多建立在成本与功能上,永远不会获得消费者的尊重,只有建立在消费者尊重基础上的品牌,才是真正的国际化成功。"
  
对此,李东生也看得很明白:中国企业去海外,管理和技术上的软肋暴露在敌手眼下,只有打造自主品牌,才能在国际化过程中获得长远发展动力。
  
在巨亏后的3年里,李东生如履薄冰,小心翼翼。2006年11月,T C L在欧洲开始转型:终止原来所有电视销售,进行人员重组,并扩大其在欧洲彩电市场的OEM业务。

Reply to Story

评论

    暂无评论

我来说两句

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请首先 登录 注册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