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基地,立标准
每次拿到研发出的新品,石聚彬首先查看的是配料,他不允许加入任何添加剂。之所以对产品的配料如此重视,也是碰过钉子的结果。
最初加工的枣都是从农户那里收购而来,但既然要成为出售的商品,个头大小不均,口感差异的问题就得引起重视。2000年左右,很多枣上还出现了农药残留,在出口检验时亮了红灯,这对石聚彬的打击不小。
个中原因其实他心知肚明,农民种田通常比较随意,根本没那么多条条框框,枣子卖出去任务也就完成了,被加工成什么样、销售到哪里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他意识到,种植是奥星实业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好的原枣,加工就会出现隐患。
是时候建立标准了。而想要标准化,单纯给农民提要求根本没用,土地和枣树都是人家的,怎么监管也会有疏漏。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农户和公司之间加入基地的环节,土地、树、肥料、设施都由奥星实业负责提供,农户的惟一工作是种植。
2001年,石聚彬把土地从农户那里租赁过来,招收了一些老乡作为公司的签约工人,把种植中的流程包给大家,同时又找来几十名来自农业机构的技术员进行监控。石聚彬摒弃了有害化肥,开始自己研制配方肥,土壤缺什么元素就在肥料中补充;有害农药被彻底禁止,只能使用少量生物农药;为了给枣足够的“营养”,骨粉、豆粉、鱼粉会以同样比例调和然后发酵45天,用600倍水稀释后灌溉到田里。
在新郑的500亩红枣科技示范园里有几十名农民,每人负责约10亩地,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劳动项目,春天剪枝、清园、浇水、抹芽,夏天修剪、整形,秋冬收获、施肥灌溉。枣树的生长条件每年都有变化,需要及时在看护方面做调整,石聚彬就聘请了新郑市果树研究所所长孙文奇,每个月为农民做培训。“他是土生土长的新郑枣专家,农民们很崇拜他,”基地负责人石聚海介绍,“他的办法比传统方法更多产,果实结得更密,且大小都差不多,味道香。”
示范园里的农民大多从2001年开始就在这里工作,他们通过土地流转可以获得一部分收入,加上收成和年终总收益也能够得到1万多元,之前在家里种枣每年的收入不过一、两千元。在这里干农活并不辛苦,按部就班执行即可,“像上班一样”。奥星实业在新 疆的若羌、阿克苏、河北沧州、陕西大荔几个地方也拥有基地,总面积达210万亩,每年可贡献几十万吨原枣。
金秋九月,新郑红枣示范园将迎来“枣乡风情游会”,邀请游客来打枣,观赏各种奇枣,品尝无污染食品。对于石聚彬来说,满园枣红正是他最期盼的景色。
互联网因为其媒体的特殊性,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他的互动性、可评估性甚至...
TechRepublic的Peter Spande阐述为什么针对商业专家的营销更具挑战,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