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流1
低价格不再等于低成本制造
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的内在需求一直存在,但在经济向好时容易被其他问题所掩盖,迫切性也不突出,但在经济危机的压力下,改善供应链管理却成为全球性企业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因为相对于投资和开拓新的市场,改善供应链情况是维持利润风险最小的手段。全球性企业优化其供应链一个重要的举措是减少供应商的数量,这样能增强其对整个供应链的控制,降低风险。供应商将只保留那些少数优秀的企业,而那些迄今为止只能算“尚可”的供应商将面临无情淘汰。在过去的几年中,发生了多起企业并购,收购方都暂时保留了被收购企业原有的供应量,在经济危机中加快了供应链的整合速度。
全球供应链整合给作为低成本制造环节的中国企业带来了一定压力。金融危机造成欧美国家以及邻近地区的制造业产能开始出现闲置,制造成本相应降低,当降低到一定幅度时,原先在低成本国家进行采购的优势不再特别明显,一些欧美企业开始考虑将制造基地从低成本国家转移回本土或者邻近地区。(见图1)
在科尔尼全球合伙人张天兵看来,甚至在金融危机之前,这一趋势就开始出现,2008年在有关中国制造业环境的会议中,科尔尼就提出,过去两三年中,跨国公司已经在重新审视其全球供应链布局。
这是因为中国的商业环境发生了几个明显的变化。首先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在逐步上升,在沿海地区,表现尤其明显。其次,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过程发生得非常迅猛,短时间内从大型跨国企业到中型跨国企业一齐涌入中国,这最终造成了中国贸易顺差激增,也引发了中国和欧美国家间不时的贸易摩擦。第三则是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趋势和国际油价飙升。按照科尔尼当时的统计,跨国公司进行全球采购可以节省的成本,大概少的25%,多的40%-50%。按平均节省成本30%计算,如果当时人民币继续升值30%,全球采购节约的成本就消失了,跨国公司就不再有将全球供应链的制造环节放在中国的动力。
在全球供应链里,跨国公司最担心的是供应链的不稳定或者中断,这样,跨国公司开始考虑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避免将生产能力过多集中在中国带来的风险。因此亚洲的越南,以及邻近欧美国家的东欧和墨西哥,就成了跨国公司转移部分生产能力理想的目的地。
不过,包括科尔尼在内,接受调研的专家和企业基本都认为,这更多的是跨国公司在全球供应链布局中均衡风险的考虑,中国作为主要低成本制造国家的地位无法被替代。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米嘉认为,在全球,中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产基地,是唯一经过了三十年快速发展还能保持较低生产成本的国家。此外,中国的容量规模更是其他国家和地区难以比拟的,比如越南工业人口仅有700多万,在大量西方企业迁入后,很短时间就出现了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