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人能准确统计出,一家企业从创业第一天开始究竟开过多少次会,但总会有那么一次会议令人记忆深刻,会被载入企业的创业史册。每家民营企业都会有一次“遵义会议”,权力之争也好,战略路线之争也罢,都得面对。
尽管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诸侯小国,但如果不是因为75年前的一次会议,贵州遵义也可能不会为更多现代人所知。1935年1月15日~17 日,长征途中的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毛泽东重新回到了核心领导层。后来,这次会议被视为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创业则是如今中国大地上一场声势浩大的“现代革命”,席卷了越来越多激情澎湃的年轻人。从1970年代末民营企业重新焕发活力以来,已有几代 “革命者”加入这一洪流,每天都有人成功,都有人失意。几乎每位成功者在回顾创业历史时,都会觉得自己很幸运。
的确,“运气”不可或缺,但能否以史为鉴,从别人的经验教训里汲取养分,也是创业者在新长征路上能走多远的重要因素。在每一个抉择的关头悄然来临时,你是否能有所察觉并迅速做出反应?在创业团队产生摩擦时,我们是否能克服人性的弱点解决分歧?种种考验,绝不亚于红军在长征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是走到延安,还是倒毙途中,这与你的应对之策密不可分。
万通创始人冯仑曾说过:“每个民营企业都会遇到一次‘遵义会议’。”曾在中共中央党校读硕士的他,对于中国革命史极为熟悉,其言下之意是:当民营企业在一步步壮大后,创始团队就难免产生分歧,权力之争也好,战略路线之争也罢,都得面对。
众所周知,万通集团在创业几年后,就遇到了类似情形。所幸的是,六兄弟吵归吵,还是好合好散,之后每个人都继续做出了成绩。新东方的董事会也曾在几年前吵得不可开交,俞敏洪也一度要离开公司,但戏剧性地转危为安,如今建立起了良好的治理结构。
即便没有直接的人事纷争,创业企业在面临战略抉择的关头,最终仍要归结到“人”的因素。百度要做竞价排名业务后,联合创始人徐勇逐渐边缘化;万科从多元化收缩到专业地产领域,原有人事格局也必须改变。过了这个坎儿,是一片新天地;迈不过去,就可能成为无名烈士。
创业者们,当你意识到自己的公司需要召开一次“遵义会议”时,你又该以怎样的心情面对?创业团队的感情,公司的发展前途,你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做出取舍?
联想:“倪柳之争”的伤痛
联想控股早已成为中国标志性的企业之一,柳传志更是新一代创业者眼中的传奇。但联想取得这般成就绝非一帆风顺,当年的“倪柳之争”沸沸扬扬,柳传志的个人声誉也面临巨大争议。
从代理起步的联想在度过早期的艰难后,一直飞速增长,并推出自有品牌产品。但到了1993年,由于国外品牌大兵压境,联想第一次没有完成既定目标,自有品牌的市场份额大幅缩小。
1994年前后,曾做出巨大贡献的汉卡产品在市场上逐渐江河日下,担任联想总工程师的倪光南决心创造新的技术制高点,试图寻求芯片技术上的突破。而已在市场上摸爬滚打10年的柳传志则反对过多投入,他希望在电脑组装生产线上“赌一把”,1994年3月,联想微机事业部成立,年轻的杨元庆出任总经理。联想在突围的方向上发出了两个声音。
倪柳关系迅速恶化,联想的每一次工作会议都成了两人的争吵会。这场让所有人都很难堪和痛苦的旷日持久的“战争”持续了1994年整个下半年,将联想推向了动荡的岔路口。之前十年,柳传志一步一步神化了他自己邀请进来的倪光南的地位,现在又面临重大抉择。
1995年6月30日上午,200名联想干部被召至联想六层会议室,时任中科院高新技术企业局局长、联想董事的李致洁主持会议。据说,会议室主席台仅摆了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柳传志和倪光南分别坐在第一排的两边。时任中科院计算所所长、联想董事长曾茂朝宣布了艰难的决定,倪光南被免去总工程师的职务。
会议之前就得知自己获得“胜利”的柳传志在讲话中途甚至当众掩面而泣,看到老板一改往日的“硬汉”形象,掏出手绢来擦眼泪,所有在场的人目瞪口呆。倪光南则不为所动,后来他称“那只是表演”,并在此后多年里一直奔走上告申诉。
对于“倪柳之争”,十几年来仍不时会被提起,因为其中包含了太多可以探讨的话题。但刨除个人恩怨因素,在面临重大的战略发展方向抉择上,创业公司必须明确核心人物、做出一致选择。自1993年冬季以来,联想的研发中心让柳传志头疼,这个中心一直沉浸在技术至上的气氛中,花掉的钱超过利润的 40%,可是成果很少能够变成产品,即使做成产品也很难成功。作为企业经营者,柳传志必须更现实地考虑问题,而不能单纯为了所谓“技术”危及到企业的生存。
倪光南退出后,联想逐渐缩减过去包括程控交换机、打印机等方向繁多的技术研发,转向了个人电脑制造。1996年联想的市场占有率首次超越国外品牌,位居国内市场第一,后来便一直保持,电脑制造业务赚取的利润以及来自资本市场运作所得,也支撑了柳传志的多元化战略。联想和柳传志最终走上了神坛。
尽管柳传志的“贸工技”之路在很长时间内饱受诟病,联想也被视为“没有技术”的制造企业,但市场的成功最终说明了一切。在当年的会议上,曾茂朝如此表示,“这(指免去倪光南职务)是出于不得已的一种取舍,这样的取舍对联想集团今后的顺利发展,无疑是惟一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