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
李连杰和马云的海南聚会成了壹基金的“遵义会议”。“这次转型很聪明。知难而退赶紧跑,找一条好走的路,这是务实的企业家精神。”
好故事不会这么简单。
如果这样的煽情场面就是故事的全部,那么中国企业家们的智商和理性无疑是被低估了——他们是一些相信自己的人,他们相信自己应该承担合理的责任,而不是追求大而无当的理想。《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记得很清楚,在2007年12月8日那天,发生过一个小风波 ——几位企业家委婉向他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大意是说,你干嘛啊,咱们一个企业领袖年会,让一个明星来吆喝。
的确,一开始,没人能够比李连杰更吸引公众的注意、更抢风头了。当他和克林顿、布莱尔、戈尔坐在一起,谈论气候问题和人类的未来,这当然是万众瞩目了。这些有作秀嫌疑的画面难免会让人对事情的本质起疑心。下午的时候,吃过午饭,刘东华在嘉宾休息室里找到李连杰,问了他两个问题。
“现在老百姓对国家慈善都缺乏信任,凭什么信任你李连杰?你最容易引起误解的就是,你搞壹基金,可是你不捐一分钱现金。人家会质疑你作秀,你作秀的话,我有病啊,我出钱帮你作秀?可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我把钱给你,你有能力把钱花好吗?如果李连杰正在做一个了不起的事情,做一个连国家都很难做好的事情,我凭什么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当时当地,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李连杰直接有效的回答。不过事实是,按照当年10月发布的第二季度工作报告,壹基金已经运行超过 8个月,总共只有13名工作人员,只有四次花钱的机会,总共支出120万元人民币,其中还有两次是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人道主义救援。当天下午晚些时候,记者在贵宾室和李连杰聊天。他承认说,自己的专长是筹钱而不是花钱。他希望自己新结识的这些企业家能帮他出出主意,看怎么花钱才好。
“找人捐个100万、500万,太简单了。但其实出口是一个很大的学问,你如何花钱将影响到如何筹钱。我希望能够和企业家合作,利用他们的智慧和商业经验,帮助我系统地管理这些财富。21世纪的慈善一定是经营型的慈善。”
李连杰对于自己面临的困境和要解决的问题非常清楚。记者还记得,当天道别的时候,他主动过来握手。当时的室温有30度左右,但他的手心冰凉。看起来,李连杰左右逢源,他有机会对大人物说话,大人物也愿意听他说话。但其实他正在上下求索。一方面,他还需要更多的时间证明自己的慈善动机,另一方面,他也需要更多的机会证明自己的慈善能力。与此同时,他还面临着一个更大的危机。
在壹基金成立的新闻发布会上,李连杰曾经解释说:“这项筹款计划的宗旨是向有心灵心理创伤和疾患的青少年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向在各种灾难和突发事件中遭受创伤的人士提供尽可能的人道援助。”然而,在壹基金进行筹备的一年半时间里,麦肯锡公司曾经为壹基金免费提供过一份中国慈善状况调查报告,对方曾经强烈建议李连杰选择其他的慈善方向。实际上,这个定位更像是李连杰基于自己个人经历的感情驱使,而不是出于务实的理性思考。众所周知,李连杰一家四口曾经在 2005年印尼海啸中逃生,他的小女儿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敢使用浴缸洗澡,怕看到水。
2007年6月,记者曾经在浙江横店《功夫之王》片场见到李连杰。问起这个,他仍然很坚持:“很痛苦。所有人都说别做这个。兔唇、断腿,治好了是立竿见影的,很容易找个数据推出来,就有交代了,但是心理问题很难有数字依据。但是我还是要做,难做不代表不能做。也许开始几年很困难,但是还是要做。”
那年9月,李连杰抽空去纽约参加“克林顿全球计划”峰会。克林顿拿他当朋友,给了他一条忠告:“你要有心理准备,你还要坚信自己的信念。”看来,这句话李连杰还真的听进去了。克林顿也是对李连杰的慈善生涯产生影响的朋友,而且是他的朋友里名声最大的一个。他俩之间有些相似之处——都是前任公众人物和现任慈善家,都正在经历人生角色的巨大转型。但李连杰并不是克林顿,他并没有克林顿的政治遗产和政治家魅力来帮助他做慈善。恰恰相反,在这件事情上,李连杰更多地体现出的是不断调整、务实的企业家精神。
2008年1月,就在中国企业家领袖年会结束后一个月,李连杰飞往三亚,参加长江商学院年度论坛。论坛结束之后,他去马云在博鳌的别墅里住了两天。当时在场的还有周惟彦、北京华夏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王兵和马云的高管“铁木真”陆兆禧。后来,10个月后,李连杰在壹基金全球慈善大会上,对记者形容:和马云的这次聚会对于壹基金来说就是“遵义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