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 文章页
马雪征:主导TPG中国变革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10-05-12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作者:蔡钰

标签:战略规划 职业经理人

但在中国,这套模板的遗憾有二:一是这样的项目太少,可遇不可求;二是强权改造的做法太过生硬,容易引发企业抵触。在深发展一役中,新桥也遭遇过谈判破裂、陷于股权分置疑难的问题,在深发展的人事改革上也几次发生动荡。

入股联想,成为TPG在中国的新的指标性案子。“投完联想后,我们出去跟一些企业家去介绍时,都会讲到这个案例,我们是怎么进联想的、怎么跟联想合作的。”马雪征说。

投成长型企业、做小股东

2007年底,刚刚进入TPG的马雪征跟创始合伙人Jim Coulter有过一次谈话。马问,过去整个PE界的主流投资模式都是LBO(Leveraged Buyout,杠杆收购),但其实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几乎没有杠杆,因为一是不可能从银行拿到这么多杠杆型的财务贷款,二是也很少碰得到能买下控股权甚至100%买下来的状况。你们对中国市场有什么想法?

Jim Coulter显然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在回答之前,他还对马补充了中国市场的另一个特点:中国是一个成长型、上升型的市场,很多的企业主仍然是第一代创始人,不可能像美国有那么多的整体资产出售;而且中国经济处在蓬勃上升期,也不可能像美国有那么多临近破产、等待收购重组的案例。

所以,Coulter的结语是,我们在中国的策略已经明显做了调整:投成长型企业、做少数股东,强调合作伙伴关系。马雪征总结:

“TPG成员们在学习的是,在经济快速成长、各个公司都价值不菲的情况下,如何去把项目做下来。这不仅是谈判技巧,也是寻找项目的技巧。

“现在整个市场资金充裕,怎么能够抢到项目?好项目一出来,国际PE、本土PE全在那等着,本土PE还更熟悉情况、跟企业家更有共同语言。凭什么让企业要我的钱不要他们的钱?过去是买方市场,现在是卖方市场了。

“TPG过去在全球市场上,增值服务体现投资之后,是投资为主、改善为辅。而在中国,增值甚至成了我们竞争方案中的一个王牌。如果没有这一点,人家可能根本不要你的钱,可能连见都不见你。

“(做小股东的策略)定下来后,我们投资没有了控制权,不能直接参与管理,靠什么来把控项目?我们又提出的一点:跟企业成为合作伙伴,从整个思维和战略上改变中国合作伙伴对我们的看法。

“怎么在公司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发现并解决它的困难,作为合作伙伴怎么提供增值服务,是PE在这些年中学会的挺重要的东西。”

把主导心态淡化成参与管理,是TPG实施的一项调整。

2008年1月,TPG以TPG增长基金(TPG Growth)的名义,斥资1500万美元入资云南红酒业集团。TPG答应对方:不控股、不撤换管理团队,只在云南红董事会中提供资金管理协助,不涉足企业内部经营。这支基金的管理人王当时曾特意解释过TPG在其中未要求控股权的原因:云南红现有的管理团队能力很强;TPG增长基金做的不是“取代型”,而是“补缺型”的投资。

TPG有一个庞大的运营部门,在其全球的100多位合伙人中,运营合伙人超过40位,他们的工作是像总裁、投资人、顾问及咨询公司的混合体,为TPG的投资项目提供服务。这一部门的设置初衷本来是为传统的大刀阔斧整改所收购的资产,但在中国却有了新的用途。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