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她要人的眼光也放得更加长远和开阔,不仅是专业更加庞杂,国内、国外的专家和人才她都开始广为延揽。
从某一个园林作品变成一个城市的景观系统,这样的战略调整需要何巧女在人才架构上作出更多的补充,她已经开始广泛招揽一些国际大品牌的各类专业人员,景观专家、生态专家、城市规划的专家、历史文化专家、城市价值专家、区域产业专家、经济专家……她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来帮助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在游说这些国际型人才投奔东方园林的过程中,她一次又一次地说:“来中国吧,中国有你可以去实现的理想,你在中国成功了,等于你在全球都成功了。因为中国的城市化是一个国际问题,中国城市化如果探索出来一条路径,对全球经济发展都是有贡献的,在这个城市化的过程中,东方园林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
不是园林,是艺术
这几年,各地迅猛扩张的城市化过程也让何巧女受益匪浅。
在一些发达国家参观时,何巧女会觉得,“每条河怎么都那么自然,每个公园怎么都那么漂亮,每个道路绿化怎么都那么舒服?”在一个城市的结构中,除了马路和楼宇,剩下的三分之一是园林,只要这三分之一的地方不漂亮,那么这个城市怎么也不会漂亮。与国外相比,中国的很多高楼大厦比国外漂亮,很多马路也宽阔平坦,但道路绿化、公园、广场都不够漂亮。这不难理解,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这个速度比美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时候还要快。仅以北京来看,从三环路到五环路,面积扩大了四倍,而根据新城规划,城市还要再扩大一倍。
在这样的扩张速度下,要把每个园林都做成艺术品显然不够现实。“现在很少有人把园林当做艺术来做,大部分是把树种上再说。”所有的景观设计院都有干不完的活,而里面真正从景观专业毕业的人甚至占不到三分之一,基本都是从建筑、规划等专业转过来的。高强度的工作驱使他们每天像机器一样画图交出去。很多项目设计师交了图纸以后,一个月都不会去一趟工地。
“园林这种东西是靠造出来,设计只是一个构思,相当于一个小说编剧,导演才能够把电影拍漂亮,只有剧本,没有导演,怎么可能有好作品出来?”因此,东方园林所有的项目都会派艺术总监到现场去,这就是何巧女所指的“导演”。
在此过程中,何巧女开始超越同行,“从市长的角度想问题”,“跟市长谈项目”。原来给市政园林做作品通常是城市景观里的单个项目,一个公园、一个景观大道或者一条河道景观。而现在,何巧女试图给城市呈现一整套的景观系统,包括公园、湖泊、山体、河道景观、道路景观、城市广场……把所有这些景观连成一个系统,不仅考虑单个项目的生态意义,而且要同时考虑如何融入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
生意由此越做越顺、越做越大,直到承接了上海世博会大宗园林绿化生意。至于上市,那只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和呈现。但对于何巧女来说,她已经在此中既找到门道又拥有了财富,已经有了游刃有余、左右逢源的感觉,这感觉比上市更重要。
从上市到现在,繁重的工作让何巧女已经很久没有时间逛公园了,实际上,这是她的爱好,也是她的工作。她曾经在颐和园、圆明园反反复复不知走过多少回,骑着自行车走过西湖的每一个边边角角,“杭州西湖有天生的成分,但你在西湖转一圈就会发现其中最美的景致都是人工的,那是造园艺术的巅峰,园林的魅力就在于这里,园林的艺术品的价值是无限的。”何巧女不认为自己从事的是园林绿化行业,而是园林艺术行业。她希望有一天东方园林的作品能够传世,当然,现在这个目标还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