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衰势”接班人如何抢救光明?郭本恒的手法是“用常识”并“反常规”
郭本恒说,简单是深刻的复杂。三年前当他接手光明这辆接连被重创、几近败局的战车时,面对这个复杂的局面,他的方法简单得要命,他说,一是逆向思维,我是“衰势”接班,这决定了我必须选择另外一种路径;二是从人性出发,所有人都要名要利,他们也要精神,要荣誉感。
而拯救光明的战略其实是回归常识,这又是一场艰难博弈。郭相信光明需要从“聚焦新鲜”到“聚焦乳业”,要切下常温奶、奶粉的增长份额,“这些占据当下最大的市场份额,要位列三甲,我们不做它做什么?”他质问董事会。回归常识需要勇气和智慧,对于种种非议,他满不在乎,他说,我坐在这个位置上,我知道光明需要什么。
这位44岁的东北人,笑起来裂开了嘴,像极了卡通画里的怪物史莱克,有时候憨态可掬,有时候果敢惊人。不过史莱克拯救的是美丽的公主,他要拯救的则是垂败的光明。从某种角度来看,他极具拯救者的禀赋:他长于将复杂局面简单化,一旦谋定而动,他享受这种疾风骤雨式的、大破大立的变革(他称之为战争),他既有不顾一切、不留退路的浪漫主义色彩,又有迎合人性、十分“鸡贼”的行动派智慧。
“畅优”一役
2006年12月,郭本恒正在准备接任光明乳业(9.39,-0.16,-1.68%)总经理一职。坏消息传来:达能和蒙牛宣告组建一家合资公司。在和光明联姻6年后,达能另寻新欢。它还要将年销售额达2亿多元的“碧悠”带走。这是一款调节胃肠功能的酸奶品牌。“它是光明的亲生儿子。”郭本恒说,“也许,我们得再生一个更好的儿子。”
一个月后,刚刚上任的郭本恒突然宣布,光明将停止生产“碧悠”。中等身材、总面带微笑的郭本恒──人们说他带有浓厚的书生气──决定痛击达能。他要打响上任以来的第一仗。不过,此时的光明已经连续三年销售额低徊不前,增长速度仅有2%左右,行业地位由龙头老大一路下挫,乳业三甲的地位已被三鹿所挤占,正在由全国性品牌萎缩成区域性,公司上下士气低迷。
但在随后的几个月中,许多人将重新认识郭本恒。自从十年前进入光明乳业以来,郭本恒一直以技术领导的面貌示众。在光明高层中,他甚至被认为是一个不懂营销、不懂市场、不懂渠道的博士,一个知识分子。在前任总经理王佳芬把他提升为这个集团的新帅之前,他在圈外寂寂无名。
2007年3月,光明推出了一款新的酸奶品牌“畅优”。在造型和颜色上,它和达能的“碧悠”都非常相似。“不过畅优中使用的菌种是光明自主研发的,效果非常好。不是离开你老外就不行!”郭本恒强调,这两个产品的亲爹亲妈,都是光明。“我们只是把自己的东西拿回来。”
郭本恒在一个月内完成这款产品的设计,生产,并立下军令状,必须在20天之内铺满光明的所有网点。“我要下去检查的。”他对手下说,“所有的角落里必须都得有我的产品。”
事实上它的竞争对手此时正面临困境。达能的“碧悠”处于断档期,它还没来得及找到合适的生产基地。而在超市,郭本恒给了经销商一个信号──光明的未来如今就在他手上,而达能尚不明晰。更重要的是,他和商家开始采取对赌协议。销售增长率越高,返给的折扣越多。“这就是最好的武器。”他说。
郭本恒急需一场胜仗来挽回光明的士气。而且,他还需要这场战役去建立自己的威信,以及整个团队的信心。“这时候,讲政治,就是最大的讲经济。”他后来说,“这一仗要是打不好就坏了。你不能失败。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