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球队忙数钱 不管所在国
世界杯的举办,不仅让国际足联赚钱的大好时机,同时也是各队赚钱的好机会。本届世界杯,除了冠军球队将获得3000万美元的奖金之外,亚军球队的奖金是2400万欧元,晋级半决赛球队的奖金是2000万美元,打进8强的球队则获得1800万欧元,16强和小组赛球队则分别获得900万美元和800万美元的奖励。
虽然和职业足球赛事,例如欧洲冠军联赛的奖金数额相比--曼联在2008年夺冠后,整体收益估测为5000万欧元,不过其中包含了主场门票收入,世界杯还没能真正登上奖金的世界巅峰,但是跟历史奖金相比,这样的数字已经相当惊人,涨幅更是空前之大。熟知世界杯的观众都知道,在4年前德国世界杯上,国际足联总奖金额是3亿美元;8年前,也就是2002年韩日世界杯上,这个同比数字仅为1.99亿美元。
所以此次世界杯即使小组赛被淘汰,各参赛队伍也能从国际足联那里领到800万美元的“出场费”, 另外“提供”征战南非世界杯各国国脚的足球俱乐部,也将获得FIFA颁发的总计4000万美元的奖金。像皇马、切尔西和国米等豪门也将收获颇丰。如果再加上各个球队的赞助费,各参赛队算是世界杯经济里的“小赢家”.
但是对于参赛队所在国来说,世界杯却是一场“灾难”.据瑞士某研究学院统计,整个赛事期间,只要参赛队所在国家有一半在工作的人看球,全球经济将会因此损失至少104亿美元。四年一度的足球盛宴,让各个参赛队所在国的球迷都群情激昂,同时也无心工作。32强所在国都在各自球队比赛时,纷纷宣布学校停课、银行和其他企事业单位提前关门,以便让员工观看世界杯。即使企业不够“人性化”,球迷们也总会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消极怠工。比如:英格兰队关乎生死的小组赛最后一战,900万英国工人找到了无数个完全不同的理由与借口,目的就是去为英格兰队加油。如此肆无忌惮的“罢工潮”,让各国的经济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创伤。估算表明,在世界杯前3场比赛期间,葡萄牙在每个就业人员身上平均至少损失26.3欧元,这也将让葡萄牙的GDP明显下滑。
据估计,32支参赛队所在国中,德国和墨西哥两国经济受影响最大,将损失17亿美元;其次是巴西,损失将达12亿美元;而阿根廷损失则为4.85亿美元。负责这项调查的威廉·斯密特称,全球在世界杯月至少将有10亿人观看电视转播,实际经济损失可能更大。
中国企业外围赚 不管品牌建设
这场持续了一个月的商业世界杯,不仅有国际足联和南非世界杯组委会的身影,有阿迪达斯、麦当劳等知名品牌的身影,更闪现着中国企业的身影,以及不能再熟悉的“中国制造”的身影。
在世人看来,南非世界杯缺少中国男足身影是件“莫大的憾事”.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元素在本届世界杯的缺席。事实上,南非世界杯上“中国制造”的身影无处不在。
位于嘉兴的某生产旗帜的公司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在做世界杯国旗的订单;余姚一家公司也成为纳尔逊曼德拉湾球场座椅的生产厂家。除了5万张场馆座椅,他们还承包了此次世界杯部分训练场、新闻中心的座椅制造,总合同金额超过250万美元;饱受争议的用球“普天同庆” 由中国江西一家公司制作,据说共生产了1200万个比赛及商业指定用球;“呜呜祖拉”,这个非洲球迷爱不释手,但为不少球星所烦恼、甚至已在飞机上禁止吹奏的独特乐器,其实绝大多数都是由中国生产。
“我一点也不觉得这是件光荣的事。当代体育用品市场,重要的是品牌,没人会管你在哪里制造的。而中国企业的品牌意识一直有待加强。”陈锡尧说,“我觉得英利这家太阳能公司很有眼光。谁都知道世界杯是高关注度的比赛,但要舍得投钱去做广告,这是需要魄力和眼光的。至于‘哈尔滨啤酒',其实是此次世界杯啤酒惟一赞助商百威啤酒的全资子公司。有人问:哈尔滨啤酒又不是国际品牌,何必到世界杯赛场做广告?这恰恰就是百威的高明之处。中国现在已经是全世界的啤酒消费大国,嘉士伯啤酒46%的利润都来自中国,这个广告就是要打给中国球迷们看的啊!”
中国此次体育品牌的全军覆没,作为体育爱好者的笔者来说,不能不感到有些遗憾。近几年,中国体育用品业得到迅速发展,中国消费者用于体育用品的支出已经位于日常基本生活消费之外重要消费支出的第六位,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总产值更是以每年493亿元的规模增长,而且现在中国体育用品产量已占据了国际市场的相当份额。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主任、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秘书长马继龙介绍:目前中国的体育器材、服装等体育用品的产量至少占全球总量的 60%以上,中国体育用品卖遍全球。
不仅如此,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能够独立生产体育用品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产量已占据世界体育用品市场的65%,具有绝对的规模优势,但即使这样,今年的世界杯也没有我们的份。
据一项针对国内体育运动爱好者的电话访问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体育爱好者中,仅有1%的人能把一个国内体育品牌与其形象代言人对号入座;35%的人能回忆起几个品牌的代言人,但记不住相应的品牌;42%的人根本不关心这类品牌;29%的人认为国内体育品牌大同小异,牌子太杂;28%的人认为这类品牌无法与“耐克”、“阿迪达斯”相媲美。与国外知名品牌的知名度相比,目前中国体育品牌与他们的差距相当明显,可当我们回首1998年那个风吹过的夏天,中国企业农夫山泉依靠世界杯期间的广告轰炸让全中国球迷记住了这个饮用水品牌,再看看现在的英利,浓烈的营销热情正在回归理性,世界杯营销打破了原有“明星+广告轰炸”的旧有形式,表现出更多差异化和整合传播的趋势。
所以笔者相信,终有一日,世界杯营销经典案例中,也能记录下中国体育品牌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