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文章页
郭士纳与IBM的复兴战略 恢复核心竞争力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10-08-11 来源:《管理学家》

关键字:战略管理 核心竞争力

所谓“灭火”战略,不是简单地救急,而是恢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方面,郭士纳确定了以下五个方略

20世纪90年代,是IBM公司极其重要的转型时期。当IT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时,“傲慢且自信”的IBM却作茧自缚,濒临破产的边缘。郭士纳入主IBM后,以其经营才能使这位“蓝色巨人”实现了复兴。诚然,郭士纳是电脑的外行,是技术的外行,但正是这种外行经营,显示出了管理活动的重要性。在 IBM复兴中起了关键作用的,正是郭士纳的经营战略。

郭士纳刚接手IBM时,公司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转危为安,而不是成为行业领袖。这里涉及到眼前和长远的关系问题。对此,郭士纳的战略是“两步走”,第一步叫做“灭火”,第二步叫做“振兴”。

“灭火”:恢复核心竞争力

所谓“灭火”战略,不是简单地救急,而是恢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方面,郭士纳确定了以下五个方略。

1.保持公司的完整性

当计算机产业初现端倪的时候,其产业模式是以一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产品业务出现在客户面前的。客户购买的不仅是计算机,而是所有与这个计算机有关的一切硬件和软件,以及所有的系统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在这一过程中客户只需一次性付款。这种模式是IBM创造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非整体的分散服务模式。这种模式是适应IT业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电脑产业中的生产商,“忽如一夜春风来”,一下子出现了铺天盖地的电脑公司,其中大部分只经营电脑业中极为有限的部分。这种状况,有利于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克服大公司笨重迟缓的弊端。一下子,计算机市场进入了“细分再细分”的阶段。正是这种新环境,使IBM遭到了冲击。为了适应计算机市场的细分化,IBM公司内外的观察家和专家都强调,要面向市场,将IBM的业务进一步分解。表面上,这种意见似乎言之成理。

然而,郭士纳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电脑产业出现市场细分的真正原因有二:(1)打破IBM的行业垄断,撕开IBM的价格保护。(2)客户对分布式运算更感兴趣,而IBM更擅长于集中式运算,小公司的服务弥补了IBM传递分布式运算缓慢的局限。细分市场具有优势,它可以使电脑产品的价格变得更低,顾客的自主选择性也更大,但世界上的事有一利就肯定有一弊。客户需要能提供整体的组合式解决方案的公司,他们并不想要只提供细分产品的供应商。市场细分带来的结果是:顾客找不到能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他们不得不自己将所有的电脑整合工作承担下来。这不仅会使客户陷入种种技术麻烦,而且还会大大增加运行成本。由此,郭士纳认为,如果能整合所有细分市场的产品,为顾客提供完整的服务方案,将会有极好的市场情景。郭士纳的这一考虑极具远见。只要顾客的需求存在空白,公司就有发展的市场空间。

郭士纳分析到,每个产业都会存在两种企业:一种是整合式的企业;一种是生产零部件的企业。例如,汽车工业中的原材料制造商,家用电器的零配件制造商,或者金融服务中的分类营销商,一直到税务申报代理,都是“零部件”企业。然而,零部件要变为成品,才能给顾客创造价值。在这个产业的最后,必须有企业坐在零部件生产线的终端,这种企业可以一个零部件都不生产,但它们能够将所有零部件用创造价值的方式整合到一起。郭士纳认为,那个坐在生产线最后的企业,担负着将零部件转换成最终价值的责任。“我相信,如果说IBM有什么独特的位置或独特的行为能力的话,那么,它就应该是成为那个生产线最后的角色。”

通过这种分析,郭士纳认识到,提供零部件的企业,不是不想提供整合服务,而是没有能力提供整合服务。如果片面适应市场细分,肢解IBM的业务,有可能在短期扭转IBM的困境,但却会牺牲IBM的真正优势。他的结论是:必须以整合服务发挥公司的整体优势。“现在,我不敢确定1993年的我或者是任何一个其他的人,是否能够重塑一个新的IBM。但是,鉴于IBM的规模和它在全球的广泛分布,摧毁它这一独特的竞争优势并将IBM分裂成一个一个独立的电脑零部件供应商—如大海中一条小鱼微不足道,无疑是一种罪过。”这样,郭士纳时期的IBM,坚守着自己的业界“大象”地位,发誓不能把大象变成蚂蚁。但是,要学习蚂蚁的灵活,克服大象的迟钝。这种让大象学会跳舞的战略,是郭士纳的创造。

2.重建IBM的基本经济结构

大象要学会轻盈的舞步,首先需要瘦身。细分市场的竞争使电脑产品价格不断“跳水”,把IBM晾在价格高位的平台上举步维艰。对此,郭士纳解说道: “你必须以一个可以接受的价格来销售产品,从而带来利润;你必须在这些销售量的基础上获得一个好的毛利润;你必须节约自己的开支,但又必须在销售、研究和开发、建设厂房和购置设备、可持续性财务控制、开发和运营广告等诸多方面进行投资。如果年收入、毛利润以及开支之间都能够相互衔接得很好,那么利润就会增长,还会出现正向现金流量。”然而,IBM在这些方面并没有衔接好:IBM的年收入增长缓慢,公司主要靠主机业务赚取利润,而主机的销售量却一直下滑,财大气粗时期形成的开支过高却压不下来,因此,公司的毛利润飞速下降,整体经营出现巨额亏损。郭士纳认为,惟一能使公司这条大船稳定下来的办法就是:降低主机价格以获取市场,确保开支以高于毛利润下滑的速度下降。

要降低价格并保持现有利润,必须削减成本。郭士纳认为,IBM的开支太大,成本太高。与竞争对手相比,其他公司花31美分就能带来1美元的年收入,而IBM则要花42美分才能获得1美元的年收入。于是,郭士纳开始大规模削减与竞争力无关的开支,主要采用了两项举措:第一,把年底给股东的分红减半,从每股2.16美元下调到每股1美元;第二,削减开支89亿美元。削减开支导致IBM裁员达到3.5万人(1992年,约翰·埃克斯已经裁员4.5万人)。这样的瘦身是艰难的,但又是不得不做的。没有这样的瘦身,大象依然是一身赘肉,不可能学会跳舞。

3.再造业务流程

如果说,紧急压缩开支是先让大象臃肿的身躯活动起来,那么,真正的健身锻炼才刚刚开始。为了使IBM恢复活力,郭士纳在IBM展开了一场针对业务流程的再造运动。这场运动由杰里·约克领导,在时间上从1993到2002持续了10年之久,贯穿于郭士纳主政IBM始终,使IBM的整个业务流程都发生了变化。

业务流程再造,说起来复杂,实际上核心思想十分简单,无非就是从客户需要出发,进行性价比分析,打破、调整、重组或者新建相关流程。IBM的再造,涉及到11个领域。其中6个与对外服务有关,分别是硬件开发、软件开发、执行、整体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以及服务;其余5个与内部管理有关,分别是人力资源、采购、财务、不动产以及信息技术。

再造必须根据业务需要展开。所以,到底应该集权还是分权,这是学者在课堂上争论不休的问题,现实中再造必须服从战略。从IBM的实际来看,在再造过程中,郭士纳强调的是整合而不是分散。比如,IBM原来的24个事业部有128个首席信息官,郭士纳曾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种业务流程相当于是19世纪的铁路系统——拥有不同的铁轨、不同的标准以及不同的铁路所有的车辆分类方法。”通过再造,现在只有1个首席信息官。IBM的信息系统是相当优秀的,有数百个数据中心和遍布世界的信息网络,但是,每年需要投入资金达40亿美元,却不能充分发挥效用。在再造运动中,公司将155个数据中心削减为16个,将 31个固定的内部交流网络削减为1个。这种再造,同郭士纳的“整体性”战略吻合。再造不仅仅是“精兵简政”,更重要的是实现整体服务功能。

经过历时10年的再造,IBM在“瘦身”的同时实现了“健身”:硬件开发的周期从4年降到了16个月,产品交付的及时率从1995年的30%提高到 2001年的95%,采购运输成本下降了8000万美元,冲销坏账金额6亿美元,销售成本下降了2.7亿美元,材料成本下降了将近150亿美元。许多人往往只看到成本的下降和利润的恢复,实际上再造的最大功效是赢利能力的重建。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