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
对于《守则》的评判,网上有两派。最高的评价说,这是中国管理《圣经》;讨厌者认为按照这本规章制度管理公司,永远做不大,只适合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的干脆说,这是一家只有那些民工才愿意为了钱出卖自我的公司。
说到农民工,就让人想起因改造农民、提供“变态”服务而出名的火锅连锁海底捞。不同海底捞的是,德胜用人更加混搭,不管当过大学老师还是干过餐厅服务员,只要品德过关,能度过三个月倒垃圾、擦玻璃、洗马桶的考察,就能在德胜找到岗位。在德胜,白纸一张、容易教育的员工,受欢迎,它不引进空降兵,不看重学历。牛哄哄的高学历人才,德胜反而不要,“德胜公司不认为一个平庸的博士比一个优秀的木工对社会的贡献更大”——聂圣哲说,中国不缺高学历的工人,缺的是对劳动敬畏的匠人、匠心、匠魂。
这些精神体现在《守则》里,就是没有海底捞的温情管理,而是丑话说在前,冰冷不近人情,“我们始终不认为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企业主和职工之间永远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健康文明的劳资关系。否则,企业就应该放弃对职工的解聘权。”带病坚持工作的,被发现非但不奖励,还要罚50-100元,因为这是不珍视自己身体的行为,不被允许。
它又自定义为君子公司,“我们永远不实行打卡制,你可以随心所欲地调休”,“公司不能接受员工因公办事而自己垫钱(支付)的事情发生”。员工每年请家人吃饭费用、休假回家的差旅费、给子女买礼物(不超200元)费用都可报销,报销不需领导签字。有急事可向公司随时借钱……
还有的规章,让人乍看是小学生守则:勤洗澡(争取每天一次)、刷牙(每天至少一次)、理发(每月至少一次)。任何时间(春节前后三天除外)不得打麻将或纸牌或在游戏机上玩……
条条框框中,还夹杂各种说教句式:一个好公司对某些人来说如鱼得水,对另一些人来说则如喝毒药;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
谁会买一本像小学生手册,连业余时间都管、琐碎到刷牙洗澡嚼口香糖都规定的员工手册?
不管别人怎么说,这本内部用的员工手册本来就不是给公众准备的,属一家之言。但是,10年前作家协会会员周志友第一次看到以手抄本形式出现的《守则》后,改变了故事的发展。周志友经常给大型企业做策划,这本辗转复印、已经开始对外流传的内部手册,让他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并想到要对外出版。“当时相信这本书会有市场,但热销持续到现在,出乎我的意料。”
周找到出版社说自己的想法,安徽人民出版社第一个吃了“螃蟹”。2005年《守则》第一版发行后不久,周志友又写了《德胜世界》一书,渐渐的,研究德胜洋楼成为一种现象,市场上还有其他人写的《德胜管理》。
书热销以后,周志友也好奇,谁在看这类书?
他去出版社、书店调查,和企业朋友聊天后发现,“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中小企业管理者,购买此书最多。”企业之外,国有企业、政府机关,都在购书行列,安徽某些厅局长购买此书,发给科级以上干部学习,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把学习德胜的文章,挂到了网上。
“我们营销公司30多人,人手一本。”铜化集团新桥矿业公司营销公司的副经理王海说,老版《德胜员工守则》,也是人手一本。2月21日晚,王海和另一位同事李全根,到达德胜波特兰小街“好东客栈”,参加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年度总结会议。每年,王海的营销公司都要派员工来德胜交流和考察,这是他第三次到德胜。
为什么如此追捧德胜的管理?
实用,操作性强。王海说,《守则》拿回去就能用,系统,有方向。他们把这本书,经常当成礼物,送给朋友和客户。用德胜思想改造两年,员工从“差不离先生”,变成“较真先生”。“优秀,是教育出来的。”王海借用《守则》的话说。
周志友对手册认识也经历过转变。一开始编写时,拿着86页的手抄本,周志友把里面带有感情色彩、道德说教的句子,全部剔除掉,“拿掉之后,立即感觉到不对,制度死板了”,重新加上,用色块标示出来,感觉还不对。
几经反复,周志友意识到,《守则》的独特处,就是那些“大实话”。它能告诉员工,这条规定背后的理由是什么。
例如,德胜在“同事关系法则”中规定:不得与同事经常聚餐(原则上每个月不得超过一次),因为这样会使你与同事的关系变得复杂。让关系变复杂的,还有被禁止的借贷关系、胡乱揣测同事的脸色、话语等。不让员工业余时间打牌玩游戏的后一句是,“因为私赌者都会输去大量时间”。刷牙嚼口香糖,是为了防止有异味,让同事无法愉快地工作……
周志友对这些熟谙人性的规定,有了寻找依据的冲动,在什么情况下,这些规定被制定出来?
每需要弄清一项,德胜员工就给他送来相关资料,查阅完100多万字的材料,周志友被德胜保管和整理资料的细节吓住了。这家把细节做到“变态”的公司,是一家什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