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 文章页
降伏“悍马”,自不量力?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09-07-03 来源:网易财经

标签:收购

川人骑马,风声鹊起。

四川腾中重工收购悍马的消息一经传出,便激起千层浪。但如果说仅仅是因为人家“无名无声”,就扣以自不量力或者挑战智商的帽子,实在是太刻薄。然而,随着媒体对腾中重工以及其幕后的华通投资、李炎家族的剥茧抽丝,我们不得不说,这场交易如果不是 “不差钱”得很,那就只能是“拿钱买刺激”。

自古良驹总是桀骜不驯,出身军转民的悍马的个性的确符合良马标准;降伏良驹,先要会驭马之术,否则即便是汗血宝马跑于眼前,也无动于衷。姑且抛开腾中重工及背后的华通投资有何深厚背景,那么,华通投资以及李炎家族是否做好了“驭马”的准备?

从华通投资可查询到的商业动作来看,从2005年起,就以收购兼并作为主要的发展手段。李炎家族的企业营运手法,很自然让人们看到了明显的资本运作轨迹。于是,联想到2008年摩根为腾中重工上市而进行的2.8亿美元的融资,收购悍马为其上市制造足够的噱头、增加腾中重工的资产和品牌厚度,就不能不为人所怀疑。再加之6月4日同是李炎控制的旭光资源在香港正式IPO集资,更为“把‘悍马’当猪卖”的猜测提供了口实。但不管李炎家族和腾中重工会不会“把悍马当儿子养,当猪卖”,仅从腾中重工与悍马结合的理性分析看,降伏这批悍马可的确够其喝一壶。

作为通用品牌体系中个性与众不同的一员,悍马从诞生之日的军转民的贴签起,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这又不可避免地会让美国人在为这个品牌选择下家时充满了复杂的情绪。腾中重工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虽然能够回避一些争议,但保守的美国汽车研究院等部门恐怕也不会那么轻易亮起绿灯。从双方协议中只允许腾中重工使用品牌,而从上到下的运营管理层和经销商都无一变化就可见一斑。

但悍马的小众品牌特性又注定了它营销的高成本。除了美国市场外,悍马在世界其它市场都没有太多的开拓。即便是腾中重工最后收购成功,高昂的新建品牌、新建营销网络的成本及门槛之高恐怕也将成为难以承受之重。况且腾中重工只是在路桥机械以及特种车辆方面进行涉及,即便是在自身的重工行业也名不见经传,就是这样的实力却要在悍马所在的乘用车领域拓展触角,绝不仅仅是用“挑战”这样的词汇就能概括其前途的。

不仅如此,悍马的高耗油特性早已经与现在的汽车市场发展趋势所背离,从腾中重工的收购说明中也能够看出,他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提出“收购后要加强在提高燃油效率方面的技研投入”。不过,这恐怕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一是自己没有这样的技术研发能力,二是是否能够驾驭美国人的核心团队存在太大的不确定性。

正是悍马存在的这些致命伤,也导致了在通用处理的品牌中,这匹名声在外的马并没有像欧宝、萨博等引来欧美诸家的竞争,而欧美这些专注汽车生产的大佬们不会比腾中重工的“相马”技术差吧?而且,一旦降伏悍马,腾中重工需要支出的可远不是1亿~5亿美元的转会费,因为由于悍马的高耗能问题,它在如今的经济危机环境中将不可避免地要承受较长一段时间的持续亏损,腾中重工是否为此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重新审视腾中重工与悍马这笔初步交易的条款,很难不让人产生做冤大头的感觉:除了买到了一个所谓的品牌的名字使用权,从生产到制造、从技术到营销、从高管到经销商根本都与收购者无关。这的确是一个高难度的脑筋急转弯:送了彩礼、花了奶粉钱,却发现孩子是给别人养的!悲哉!

Reply to Story

评论

    暂无评论

我来说两句

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请首先 登录 注册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