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三种不同的生存方式。当时的国有企业和主要的企业都是过有的,是在国家计划内的,当时都是懵懵懂懂,并没有感觉到未来会是怎样的,因此就固步自封,不知道后面将会对他们产生怎样的危险,当时的外资和香港的企业家到国内投资或者是美国的企业到中国来,更是懵懵懂懂,因为当时是比较混乱的情况,我想在那个时候,香港的企业家到中国投资的多半是赔本的为主,当时的民营企业和个体户,有的是利用政策变化起来的,例如利用批文和外汇转换捞到第一桶金,如果不能及时的调整,被历史的车轮甩掉,当时有一批民营企业,特别是制造业还是希望努力的去做,当时不能踩红线,不能犯大的错误,还要努力的向前走,要学习什么是市场,了解什么是管理,这是非常困难的。
当时我记得,我在中国给国外企业做代理的时候,给IBM、HP做代理的时候,学到了什么是市场等等,我本身是技术人员出身,因此非常希望有自己品牌的电脑,当时在中国因为拿不到生产的批文,我们是在国家计划外的企业,因此我们在香港办了香港联想和香港的朋友合作,在柴湾有十几个人,后来生产主机板越来越好,就参加了国际展览会,此时国内计划部门的领导同志参加美国纳斯维加斯展览会的时候,看到还有中国大陆人在香港做的企业,才承认了我们,给了生产批文,因此我们就打回了国内,这就是当时的情况。
当时中国很多好的民营企业就是利用这样的机会,利用国有企业还是懵懵懂懂,利用外资企业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努力扩大我们的底盘,站稳脚跟向第二个阶段发展。
第二个阶段就是九十年代中期到中国准备加入WTO到现在,中国努力的让一切有序的进行,例如走私没有了,人民币和外币逐渐的接轨,一切正轨化,这种情况下三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阶段已经很遥远了,今天讲没有意义,我着重讲的是第二阶段以后,类似于联想这样的企业是如何做的。
在IT行业,我现在讲的联想是指联想集团,主要是指做电脑一块,实际上九十年代以前,中国是努力的想用保护的方式,用高关税和批文的方式不让外国的电脑企业进入中国,从而保护中国的所谓民族品牌,就是国家投资部分的企业健康的发展,保护的结果是电脑质量非常之差,严重的影响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的发展,当时的香港反而很重要。
外国的机器如何进入中国,例如用走私的方法,因此香港是非常繁荣的,北京中关村的企业跟香港有密切的联系。后来国家弄明白了这一点,知道了电脑不仅仅是生活资料,当时更重要的是生产资料,电脑行业是最早加入WTO的,国家用降低关税的方法,以前整机的关税是200%,二、三年的时间降低到20%,取消了批文,让国外的企业将大量的电脑进入中国,进来的结果是,1990年的时候,中国电脑一年销售是20万部,后来发展的速度高得不得了,但是对中国的电脑企业经受不了如此的打击,来的非常突然,例如国有企业,例如我们的老大哥长城就是国家办的企业,1993年一年就灰飞烟灭了,在场的中国企业家和年岁大的都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企业是长城0520,该企业就跟IBM合作了,联想当时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我们就想不明白,在资金、管理、技术远远无法跟别人竞争的时候如何做,我们当时非常的痛苦,开了一个月的会,好在想的不是比别人差,而是想本身有什么不对,就将做的不好的地方彻底的反省,然后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将组织架构,销售模式做了大规模的改动,而且选了29岁的年轻人就是杨元庆,就是今天联想集团的CEO,当了电脑部的总经理,开始了新的征途。
在1994年的时候,开始重新调整的时候,当时我们在中国的市场占3%,主要的市场都是外资企业占有,到2001年的时候,在中国企业占了27.5%,其中有很多的故事,我们到底是如何发展的,确实没有得到国家任何的优惠和好处,具体的说,实质上对行业还是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因为时间有限,我举一个例子。
例如电脑行业,它的主要成本在于元器件,例如CPU、内存、硬盘等等,成本占了84%,因为行业发展的快,元器件更新换代的快,因此库存的时间要特别的短,因为新的元器件出来后,旧的元器件就不值钱了,例如1996年7、8、9月电脑中的CPU由16美元三个月下降到2美元,因此库存时间一长的话,未卖出去,成本就会大幅度的上升,当我们将此弄明白后,就用了一系列土的办法,如何努力的缩短库存时间,解决供应链的问题。该问题一解决后,我们在中国就遥遥领先了,当时的外企虽然有比较好的手段,但是总部在美国和欧洲,反映不了这么快,中国的同行还懵懵懂懂不知道如何做,当年我们六次下降,使得成本上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占领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也有很好的利润。后来抓紧时间进行了ERP的改造,使得公司又上了一层楼,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