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02年就开始下降,一直下降到2003年占到中国市场的24%,为什么?因为竞争中有最强的对手未进入到中国来,就是戴尔,以前是康柏为主,后来戴尔横扫欧洲,将康柏打败,后来进入中国,我们在战略上犯了错误,中国市场的份额被他们占领了很多,2003年底我们认真的将戴尔的情况详细的进行了分析,他们是专门做大客户的,我们是如何做的,我们做的是中国消费类的市场,做的是中小客户,如果放弃过去占领他们是不行的,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不做他们的市场,我们就会被窒息而死,如何竞争成功,于是研究了我们的方法,两条线都要占住,中国的专业媒体认为我们是不会成功的,我们是在香港上市的,香港若干的媒体对我们的评价是联想必死无疑,但是那一年,2004年我们打了惊天动地的一仗,将内容分析的透彻,有非常强的执行力,那一年我们彻底打赢,否则后面就麻烦了,因为那一年跟IBMPC部门谈收购,一半是现金,一半是股票,如果跟戴尔打败的话,收购就无法谈,结果那一年全线飘红,我们占据了上风,后来就一直占据上风。具体未讲如何将事情研究透的,执行力是如何强的,这里不详细的介绍。
战胜戴尔的原因,这里简单的讲一下,除了对行业的理解外,对企业的基础管理改造,就是各行各业包括服务业,马行长的招商银行,饭馆的服务业都有共同的问题,就是将基础做好。
管理的三个要素,建班子,如何在核心团队建立真正有能力的班子,如何制定战略,并且保证战略对,这里有一套办法,这里不详细的介绍。
带队伍,让员工士气高涨,通过激励等等办法,我们做了研究,这些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象上珠穆朗玛峰一样,从南或者是北上去都可以的,但是大的企业都不可能一个方向上的,今天在这里不详细的介绍具体的内容。将内容研究透,在2004年12月8日宣布IBMPC的消息,消息宣布后在中国引起了非常大的震动,包括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在中国的朋友们和企业家朋友们,IT行业的同仁们都一片为我的勇气叫好,信心大概是没有的,我记得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讲话的时候,当时EMBA的学员有90多个人,问多少人认为我们并购会成功,有3个人举手了,更有意思的是有2个人是联想派去的学员,大家都不看好,实际的结果是,中国企业出去还是很有必要的。
2004年的时候,当时尽管在中国占了30%以上的份额,但是实际营业额也就是29亿美元,并购后2007财年也就是金融危机以前的一年我们的营业额达到了169亿美元,并购前的利润是1.4亿美元,并购后达到了4.84亿美元,国际占有的份额在2007财年达到了7.6%,出去和不出去,情况是大不相同的。并购之前我们做了非常充分的考虑,主要有以下的问题。考虑IBM为什么不要PC,为什么我们可以做PC可以,IBM要PC不行,风险有哪些,将这些问题进行了反复的考量,然后才动手的,动手后,三个风险之中,最大的风险还是文化磨合的问题。高层的领导和下面的磨合,中国人和外国人磨合到底怎样配合的好,果然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问题。
在金融危机出现之前的2008、2009财年的利润有1亿多美元,金融危机后就下降到2300万美元,最后下跌到负的9600万美元,这种情况下我又回去当董事长,因为并购的时候,我就不当董事长了,请外国的人当CEO,2月2日的时候我又回来了,我做的第一个就是将杨元庆扶上去,我当董事局主席,实际上就是电影院的制片人,真正起作用的就是CEO,我们的作用就是将杨元庆扶上位置,创造更好的条件,就出现了今天的情况。
马蔚华可以证明,当我回去的时候,就有言在先,大干三年时间可以转亏为盈,后来过了一、二个月的时候,我就说一年之内能够有根本的转变,事实上证明了我的观点。
我为什么先说,打桥牌一样,叫得低就不好,叫多高打多高才是成功(的关键),希望各位关注我们的情况,因为我们在香港上市的,希望大家予以关注,如果继续还可以好的话,说明我们不是碰(运气)的,我们做的是对的。
现在联想集团已经有非常好的班子,中国人、美国人、欧洲人在班子里很好的团结在杨元庆的周围,后面的情况我认为会好的,因此将管理的三要素,用在了对制造业的深刻认识,用在了投资上,因此做的很成功。
两间投资公司,一个是做VC和PC,希望后面跟香港的企业很好的合作,谢谢大家。